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1.2.1 钢管混凝土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2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研究 | 第16-19页 |
1.2.3 钢管混凝土界面传力研究 | 第19-23页 |
1.2.4 钢管混凝土加强构造研究 | 第23-25页 |
1.2.5 有限元软件在钢管混凝土性能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设置传力构件的LRCFT柱共同工作性能研究 | 第29-69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传力构件的布置及受力原理 | 第30-32页 |
2.3 不同构造措施下共同工作性能对比分析 | 第32-51页 |
2.3.1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 第32-34页 |
2.3.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34-41页 |
2.3.3 对比分析 | 第41-51页 |
2.4 轴压作用下共同工作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 | 第51-67页 |
2.4.1 试验概况 | 第51-57页 |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2.4.3 试件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64-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3章 设置传力构件的LRCFT柱共同工作理论模型研究 | 第69-86页 |
3.1 引言 | 第69页 |
3.2 基于弹性地基梁的共同工作理论模型 | 第69-75页 |
3.3 LRCFT柱各组成部分刚度的确定方法 | 第75-78页 |
3.3.1 钢管竖向弹簧刚度 | 第75-76页 |
3.3.2 钢管转动弹簧刚度 | 第76-77页 |
3.3.3 混凝土竖向弹簧刚度 | 第77-78页 |
3.4 传力构件的设计 | 第78-80页 |
3.4.1 截面确定 | 第78页 |
3.4.2 受力分析 | 第78-79页 |
3.4.3 设计内容 | 第79-80页 |
3.5 实例分析 | 第80-84页 |
3.6 误差分析 | 第84-8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共同工作理论模型的参数研究 | 第86-112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模型参数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86-91页 |
4.3 LRCFT柱各组成部分刚度系数的拟合方程 | 第91-103页 |
4.3.1 钢管竖向弹簧刚度系数 | 第91-95页 |
4.3.2 钢管转动弹簧刚度系数 | 第95-100页 |
4.3.3 混凝土竖向弹簧刚度系数 | 第100-103页 |
4.4 LRCFT柱各组成部分刚度系数总方程 | 第103-106页 |
4.5 误差分析 | 第106-110页 |
4.5.1 钢管竖向弹簧刚度系数总方程 | 第106-107页 |
4.5.2 钢管转动弹簧刚度系数总方程 | 第107-108页 |
4.5.3 混凝土竖向弹簧刚度系数总方程 | 第108-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5章 基于共同工作性能的LRCFT柱设计方法研究 | 第112-142页 |
5.1 引言 | 第112页 |
5.2 轴压作用下共同工作性能 | 第112-120页 |
5.2.1 模型参数 | 第112-113页 |
5.2.2 轴压柱的力学性能 | 第113-118页 |
5.2.3 轴压柱的极限承载力 | 第118-120页 |
5.3 弯曲作用下共同工作性能 | 第120-127页 |
5.3.1 受弯柱的极限承载力 | 第121-122页 |
5.3.2 受弯柱的力学性能 | 第122-127页 |
5.4 压弯作用下共同工作性能 | 第127-133页 |
5.4.1 小偏压柱的力学性能 | 第127-129页 |
5.4.2 大偏压柱的力学性能 | 第129-131页 |
5.4.3 偏压柱的极限承载力 | 第131-132页 |
5.4.4 大偏压段设计承载力的调整 | 第132-133页 |
5.5 传力构件的数量设计 | 第133-140页 |
5.5.1 传力构件的布置 | 第133-137页 |
5.5.2 对比分析 | 第137-14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结论 | 第142-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个人简历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