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20页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系统论 | 第21-22页 |
2.2 协同学理论 | 第22页 |
2.3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2-24页 |
2.3.1 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 | 第22-23页 |
2.3.2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 第23页 |
2.3.3 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 | 第23-24页 |
2.3.4 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 第24页 |
2.4 演化经济学原理 | 第24-25页 |
2.4.1 演化经济学的产生 | 第24页 |
2.4.2 演化经济学的特征 | 第24-25页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2.5.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25-26页 |
2.5.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3 森林生态与林业经济的关系 | 第27-30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页 |
3.1.1 森林生态的概念 | 第27页 |
3.1.2 林业经济的概念 | 第27页 |
3.2 森林生态与林业经济的辩证关系 | 第27-29页 |
3.2.1 二者对立的关系 | 第28页 |
3.2.2 二者统一的关系 | 第28-29页 |
3.3 森林生态与林业经济的倒U曲线分析 | 第29-30页 |
4 森林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演化过程 | 第30-35页 |
4.1 系统耦合的概念 | 第30页 |
4.2 耦合系统状态 | 第30-31页 |
4.3 耦合系统的演化 | 第31-33页 |
4.4 耦合系统与过程 | 第33页 |
4.5 系统演化的数学模型:宏观唯象演化模型 | 第33-35页 |
5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森林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分析 | 第35-45页 |
5.1 森林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特征 | 第36-39页 |
5.1.1 双重性 | 第36页 |
5.1.2 整体性 | 第36-37页 |
5.1.3 可持续性 | 第37页 |
5.1.4 社会性 | 第37-38页 |
5.1.5 互动性 | 第38页 |
5.1.6 动态演替性 | 第38-39页 |
5.2 森林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功能 | 第39-40页 |
5.2.1 物质循环 | 第39页 |
5.2.2 能量流动 | 第39-40页 |
5.2.3 信息传递 | 第40页 |
5.2.4 价值流动 | 第40页 |
5.3 森林生态经济耦合机制分析 | 第40-43页 |
5.3.1 协同机制 | 第41页 |
5.3.2 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41-42页 |
5.3.3 市场调节机制 | 第42页 |
5.3.4 创新机制 | 第42-43页 |
5.4 森林生态经济耦合系统的耦合目标 | 第43-45页 |
5.4.1 森林生态平衡 | 第43页 |
5.4.2 森林向顶极群落演替 | 第43-44页 |
5.4.3 林业经济平衡 | 第44页 |
5.4.4 森林生态经济平衡 | 第44-45页 |
6 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森林生态经济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 第45-51页 |
6.1 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5-49页 |
6.1.1 指标体系初步确立 | 第45-46页 |
6.1.2 评价指标解释 | 第46-49页 |
6.2 森林生态经济耦合系统耦合评价 | 第49-51页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7.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