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深圳凤凰古村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2.1 共生理论 | 第10页 |
1.2.2 城市边缘区历史古村落 | 第10-11页 |
1.2.3 保护性更新 | 第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共生理论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2.1 共生理论概念 | 第18-20页 |
2.1.1 共生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18-19页 |
2.1.2 共生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2.2 引入共生理论的适用性及指导意义 | 第20-21页 |
2.2.1 对古村落保护更新的适用性 | 第20-21页 |
2.2.2 对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的指导意义 | 第21页 |
2.3 基于共生的古村落保护性更新体系构建 | 第21-28页 |
2.3.1 古村落与城市的共生三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21-26页 |
2.3.2 古村落与城市共生的保护性更新策略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凤凰古村与城市共生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50页 |
3.1 共生单元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 第30-42页 |
3.1.1 共生单元的范围 | 第30-31页 |
3.1.2 共生单元的现状特征及问题 | 第31-35页 |
3.1.3 共生单元的特色价值 | 第35-40页 |
3.1.4 共生单元的保护更新现状及问题 | 第40-42页 |
3.2 共生环境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 第42-45页 |
3.2.1 经济文化层面的共生环境现状 | 第42-43页 |
3.2.2 政府管理层面的共生环境现状 | 第43-44页 |
3.2.3 社会参与层面的共生环境现状 | 第44页 |
3.2.4 共生环境现状问题 | 第44-45页 |
3.3 共生模式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 第45-48页 |
3.3.1 与经济产业相关的共生模式 | 第45-47页 |
3.3.2 与文化生活相关的共生模式 | 第47页 |
3.3.3 共生模式现状问题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凤凰古村与城市共生的保护性更新策略 | 第50-75页 |
4.1 共生原则与目标 | 第50页 |
4.1.1 凤凰古村与凤凰社区共生目标 | 第50页 |
4.1.2 凤凰古村与凤凰社区共生原则 | 第50页 |
4.2 优化凤凰古村与社区的共生模式 | 第50-62页 |
4.2.1 凤凰古村与社区共生的产业功能选择 | 第51-54页 |
4.2.2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共生 | 第54-59页 |
4.2.3 丰富古村文化生活氛围促进文化共生 | 第59-62页 |
4.3 强化正向的凤凰古村与社区共生环境 | 第62-64页 |
4.3.1 利用文化活动提高古村知名度 | 第62-63页 |
4.3.2 完善规划与政府监督 | 第63页 |
4.3.3 引导号召全民参与 | 第63-64页 |
4.4 协调凤凰古村及社区共生单元 | 第64-74页 |
4.4.1 凤凰古村历史遗迹保护性更新 | 第64-68页 |
4.4.2 统筹凤凰古村与社区功能布局 | 第68-70页 |
4.4.3 建立凤凰古村与社区交通联系 | 第70-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