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提出问题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提出问题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5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 理论基础第15-18页
        1.3.1 社会动员理论第15-17页
        1.3.2 激励理论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1 机制研究法第18-19页
        1.4.2 文献研究法第19页
        1.4.3 定性分析法第19-20页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0-23页
        1.5.1 研究思路第20-22页
        1.5.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 研究意义第23-25页
        1.6.1 理论意义第23页
        1.6.2 现实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的现状及问题第25-35页
    2.1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现有的激励机制第25-27页
        2.1.1 集中掌控激励机制第25页
        2.1.2 广泛参与激励机制第25-26页
        2.1.3 宣传引导激励机制第26-27页
        2.1.4 资源整合激励机制第27页
    2.2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现有激励机制的实现状况第27-29页
        2.2.1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现有激励机制的优势第27-28页
        2.2.2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现有激励机制的劣势第28-29页
    2.3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29-35页
        2.3.1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现有激励机制的机理问题第29-30页
        2.3.2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现有激励机制的规制问题第30-32页
        2.3.3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现有激励机制的操作问题第32-35页
第三章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的完善第35-48页
    3.1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的机理完善第36-39页
        3.1.1 社会动员激励主体动机调动原理第36-37页
        3.1.2 社会动员激励客体需求满足原理第37-39页
    3.2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的规制完善第39-41页
        3.2.1 激励诱导制度:调动激励客体的积极性第39页
        3.2.2 行为导向制度:构建统一的价值体系第39-40页
        3.2.3 行为幅度制度:保证激励行为的适度性第40页
        3.2.4 行为归化制度:确定奖惩制度的标准统一第40-41页
    3.3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的操作完善第41-48页
        3.3.1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主客体维度的操作完善第41-43页
        3.3.2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需求维度的操作完善第43-44页
        3.3.3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目标维度的操作完善第44-45页
        3.3.4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价值维度的操作完善第45-46页
        3.3.5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制度维度的操作完善第46-48页
第四章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的机理完善合理性分析第48-52页
    4.1 社会动员激励主体动机调动原理是合理的第48-50页
        4.1.1 发挥激励主体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加社会动员的动力第48页
        4.1.2 推动各项激励手段达到协调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第48-50页
        4.1.3 促使动员目标实现成本降低有利于保证社会动员的长效性第50页
    4.2 社会动员激励客体需求满足原理是合理的第50-52页
        4.2.1 满足各个激励客体的需要有利于优化动员的效果第50-51页
        4.2.2 调动激励客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动员的效率第51页
        4.2.3 使激励机制富有效率有利于实现社会动员的时效性第51-52页
第五章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的规制完善有用性分析第52-56页
    5.1 该机制规制完善满足常态社会动员的激励需求第52-54页
        5.1.1 满足经济建设中社会动员的激励需求第52-53页
        5.1.2 满足社会发展中社会动员的激励需求第53页
        5.1.3 满足文化宣传中社会动员的激励需求第53-54页
    5.2 该机制规制完善满足非常态社会动员的激励需求第54-56页
        5.2.1 满足自然灾害危机社会动员的激励需求第54-55页
        5.2.2 满足公共安全危机社会动员的激励需求第55-56页
第六章 我国政府社会动员激励机制的操作完善适用性分析第56-62页
    6.1 该机制操作完善适用于国体与政体的要求第56-57页
        6.1.1 适用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要求第56页
        6.1.2 适用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要求第56-57页
    6.2 该机制操作完善适用于社会心态的变化第57-59页
        6.2.1 适用于我国各类因素日益增多的社会心态第57页
        6.2.2 适用于我国身份归属感多元化的社会心态第57-58页
        6.2.3 适用于我国心理方向感渐趋明确的社会心态第58页
        6.2.4 适用于我国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的社会心态第58-59页
    6.3 该机制操作完善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需要第59-62页
        6.3.1 适用于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需要第59-60页
        6.3.2 适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需要第60页
        6.3.3 适用于我国的政治状况需要第60-62页
第七章 结论第62-64页
    7.1 结论第62页
    7.2 研究的创新点第62-63页
    7.3 研究的不足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交强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彭山县政府降低行政成本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