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拟南芥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拟南芥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1.1.2 拟南芥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3 拟南芥的遗传学特性 | 第13页 |
1.1.4 拟南芥的基因组数据库 | 第13-14页 |
1.2 减数分裂中同源重组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同源重组的机理 | 第14-16页 |
1.2.2 DSB的产生及调控机制 | 第16-17页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 | 第17页 |
1.3.2 生物数据库介绍 | 第17-18页 |
1.3.3 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工具 | 第18-19页 |
1.3.4 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 电子克隆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4.1 EST的概念 | 第20-21页 |
1.4.2 电子克隆的原理 | 第21-22页 |
1.4.3 电子克隆的应用 | 第22-23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拟南芥SPO1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69页 |
2.1 材料 | 第24-25页 |
2.1.1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 第24页 |
2.1.2 分析工具 | 第24页 |
2.1.3 本地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24-25页 |
2.1.4 序列来源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拟南芥SPO11基因序列的基本分析 | 第25-26页 |
2.2.2 拟南芥SPO11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分析及功能预测 | 第26-27页 |
2.2.3 拟南芥SPO11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66页 |
2.3.1 拟南芥SPO11基因序列的基本分析 | 第28-38页 |
2.3.2 拟南芥SPO11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曲线分析 | 第38-47页 |
2.3.3 拟南芥SPO11 基因编码蛋白结构和折叠类型预测 | 第47-51页 |
2.3.4 拟南芥SPO11 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预测 | 第51-62页 |
2.3.5 SPO11蛋白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第62-66页 |
2.4 小结 | 第66-69页 |
3 拟南芥SPO11基因在玉米和油菜中的电子克隆 | 第69-7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3.1.1 材料 | 第69页 |
3.1.2 第一轮检索 | 第69页 |
3.1.3 第一轮组装 | 第69-70页 |
3.1.4 第二轮检索与EST装配 | 第7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3.2.1 电子克隆结果与分析 | 第70-76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76-77页 |
4 不同物种中SPO11基因的分析 | 第77-84页 |
4.1 方法 | 第77页 |
4.1.1 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分析 | 第77页 |
4.1.2 蛋白超家族(Superfamily)的分析 | 第77页 |
4.1.3 保守位点分析 | 第7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2页 |
4.2.1 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分析 | 第77-78页 |
4.2.2 蛋白质超家族(Superfamily)的分析 | 第78-81页 |
4.2.3 保守位点分析 | 第81-82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82-8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