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8页 |
1.4 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2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理论概述 | 第11-19页 |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及定位 | 第11-15页 |
2.1.1 基本内涵 | 第11-12页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及功能 | 第12-14页 |
2.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位 | 第14-15页 |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特点 | 第15-16页 |
2.2.1 规模化 | 第15页 |
2.2.2 集约化 | 第15-16页 |
2.2.3 产业化 | 第16页 |
2.2.4 组织化 | 第16页 |
2.2.5 社会化 | 第16页 |
2.3 现阶段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2.3.1 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和结构性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 | 第16-17页 |
2.3.2 抵御农业市场化风险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 第17-18页 |
2.3.3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 | 第18页 |
2.3.4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迫切需要 | 第18-19页 |
第3章 忻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 第19-25页 |
3.1 忻州市农业资源特点和发展态势 | 第19-20页 |
3.2 忻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20-22页 |
3.2.1 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多元化 | 第20页 |
3.2.2 多种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并存 | 第20-21页 |
3.2.3 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第21-22页 |
3.3 忻州市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 | 第22-25页 |
3.3.1 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 第22页 |
3.3.2 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22-23页 |
3.3.3 规模化种养基地的形成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有了现实载体 | 第23页 |
3.3.4 旅色品牌的大量涌现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拥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 第23页 |
3.3.5 政府的扶持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获得了政策红利 | 第23-25页 |
第4章 忻州市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 第25-28页 |
4.1 土地流转较为困难 | 第25页 |
4.2 融资渠道相对有限 | 第25-26页 |
4.3 公共服务缺位严重 | 第26-27页 |
4.4 发展程度普遍不高 | 第27-28页 |
第5章 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 第28-34页 |
5.1 建立和健全破解要素瓶颈的体制机制 | 第28-29页 |
5.1.1 加快建立现代化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 第28页 |
5.1.2 加快形成专项性和倾斜性的融资方式 | 第28-29页 |
5.1.3 完善农技和人才供给保障机制 | 第29页 |
5.2 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 | 第29-31页 |
5.2.1 实施专项资金扶持 | 第29-30页 |
5.2.2 实行涉农项目倾斜 | 第30页 |
5.2.3 保障用地用电需求 | 第30页 |
5.2.4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 第30-31页 |
5.2.5 推进社保体系建设 | 第31页 |
5.3 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及监管 | 第31页 |
5.3.1 强化市场主体地位 | 第31页 |
5.3.2 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31页 |
5.3.3 推进市场标准建设 | 第31页 |
5.4 大力发展和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 | 第31-32页 |
5.4.1 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32页 |
5.4.2 发展多种方式的公益性服务 | 第32页 |
5.4.3 加快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第32页 |
5.5 营造有利于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政务环境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Abstract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