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图表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旅游需求呈现新特征 | 第11页 |
1.1.2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成为发展潮流 | 第11页 |
1.1.3 乡村旅游新业态出现 | 第11页 |
1.1.4 益阳市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亟需理论指导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产业融合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2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3 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第20页 |
1.5.2 专家访谈法 | 第20-21页 |
1.5.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法 | 第21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1.6.1 方法创新 | 第21页 |
1.6.2 视角创新 | 第21-2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2.1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2-24页 |
2.1.1 产业融合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2.1.2 产业融合的内容与类型 | 第23-24页 |
2.2 共生理论 | 第24-26页 |
2.2.1 共生的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2.2.2 产业共生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2.3 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和共生 | 第26-29页 |
2.3.1 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 第26-28页 |
2.3.2 共生理论在旅游与农业融合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28-29页 |
第3章 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评价体系构建概述 | 第29-32页 |
3.1 依据 | 第29-30页 |
3.1.1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确定评价内容 | 第29页 |
3.1.2 基于共生理论确定概念性框架体系和技术路径 | 第29页 |
3.1.3 基于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的发展特性确定具体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3.2 原则 | 第30-31页 |
3.2.1 科学性原则 | 第30页 |
3.2.2 系统层次性原则 | 第30页 |
3.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30页 |
3.2.4 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 第30页 |
3.2.5 普遍适用性原则 | 第30页 |
3.2.6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30-31页 |
3.3 基本思路 | 第31-32页 |
第4章 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2-50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2-38页 |
4.1.1 选取依据 | 第32-33页 |
4.1.2 初始指标的提出 | 第33-34页 |
4.1.3 指标的确定 | 第34-37页 |
4.1.4 指标释义 | 第37-38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8-48页 |
4.2.1 主观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38-39页 |
4.2.2 方法实施的基本步骤 | 第39-41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41-48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48-50页 |
4.3.1 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构建 | 第48页 |
4.3.2 熵权层次分析法应用步骤 | 第48-50页 |
第5章 益阳市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评价验证分析 | 第50-60页 |
5.1 实证对象的选取 | 第50-54页 |
5.1.1 选取的依据 | 第50-51页 |
5.1.2 实证区域概况 | 第51-54页 |
5.2 区域融合度评价实证研究过程 | 第54-58页 |
5.2.1 数据收集 | 第54页 |
5.2.2 客观权重计算 | 第54-56页 |
5.2.3 复合权重及评价值计算 | 第56-58页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表 1 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评价初始指标专家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附表 2 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评价指标专家调查问卷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