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专史论文--城市(镇)建筑发展史论文

明清荆州古城墙防御空间体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3页
文中图片目录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7-20页
        1.2.1 国内清前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1.2.2 国内近现代相关研究第18-19页
        1.2.3 国外相关研究第19页
        1.2.4 提出的问题第19-20页
    1.3 选题意义第20-21页
        1.3.1 正视明清荆州古城墙在城墙中的重要地位第20页
        1.3.2 突破原有明清荆州城墙研究方法的局限第20-21页
        1.3.3 对明清荆州古城墙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第21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1-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1.1 史料文献论证与今人研究成果并重第21-22页
            1.4.1.2 实地调研与史料搜集相结合第22页
            1.4.1.3 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第22页
        1.4.2 创新点第22-23页
            1.4.2.1 首次针对明清荆州古城墙的空间防御体系进行系统化的究第22页
            1.4.2.2 系统化的研究明清荆州古城墙防御空间体系第22-23页
    1.5 研究内容第23页
    1.6 研究内容的相关释义与界定第23-26页
        1.6.1 城墙第23-24页
        1.6.2 体系第24页
        1.6.3 防御空间体系第24页
        1.6.4 本文的时间界定和空间界定第24-26页
第二章 明清荆州古城墙地理特征及历史演变第26-36页
    2.1 明清荆州古城墙的地理特征第26-28页
        2.1.1 明清荆州古城墙的地理位置第26-27页
        2.1.2 明清荆州古城的自然地理特征第27-28页
    2.2 明清荆州古城墙的历史沿革第28-34页
        2.2.1 荆州古城墙的起源-楚国郢都纪南城第28-31页
        2.2.2 从“楚船官地”到秦汉江陵第31页
        2.2.3 三国至两晋第31-32页
        2.2.4 东晋至隋唐第32页
        2.2.5 五代至宋-砖城墙的初建第32-33页
        2.2.6 元至明清-完整防御空间体系的形成第33-34页
    2.3 明清荆州古城墙以护城河为主体的水系的演变第34-36页
第三章 明清荆州古城墙防御体系空间规划特征第36-48页
    3.1 明清荆州古城墙空间规划布局的防御特点第36-37页
        3.1.1 明清荆州古城墙多层防御空间布局第36-37页
        3.1.2 整体规划布局与地理环境关系第37页
    3.2 明清荆州古城墙整体规划布局的建造特点第37-39页
        3.2.1 对原有防御工程的利用与改造第37-38页
        3.2.2 各个阶段的工程构筑特征第38-39页
    3.3 明清荆州古城墙城防设施的空间建造特点第39-42页
        3.3.1 瓮城的改进第39-41页
        3.3.2 多重城门与石桥第41-42页
        3.3.3 城墙墙体的改进第42页
    3.4 明清荆州古城墙城防防御意向表达第42-43页
        3.4.1 牢固粗狂的质感表达第43页
        3.4.2 气势逼人的尺度表达第43页
    3.5 影响明清荆州防御空间体系的因素第43-48页
        3.5.1 地理因素第43-44页
        3.5.2 武器的进化第44页
        3.5.3 防洪作用的考虑第44-48页
            3.5.3.1 洪水与明清荆州古城墙的建设第45-46页
            3.5.3.2 明末至近代荆州历史上的重大洪水灾难第46-47页
            3.5.3.3 洪水与城濠水系的疏通与重组第47-48页
第四章 明清荆州古城墙防御空间体系层级性分析第48-88页
    4.1 第一层 荆州在长江流域重要的战略地位第48-49页
        4.1.1 荆州优越的军事地理条件第48页
        4.1.2 荆州重要的军事战略枢纽地位第48-49页
    4.2 第二层 以长江、护城河为依托的城市周围的防御空间体系第49-51页
        4.2.1 以长江为天然的屏障第49-50页
        4.2.2 护城河与墙体的呼应第50-51页
    4.3 第三层 城墙的城防防御空间第51-85页
        4.3.1 城门设防的军事防御空间第51-66页
            4.3.1.1 城门、城楼第51-64页
            4.3.1.2 瓮城、箭楼第64-66页
        4.3.2 观察射击防御设施第66-80页
            4.3.2.1 雉堞第66-68页
            4.3.2.2 藏兵洞第68-77页
            4.3.2.3 马面第77-80页
            4.3.2.4 敌楼第80页
        4.3.3 其他设施第80-82页
            4.3.3.1 登城马道第80-81页
            4.3.3.2 排水孔第81页
            4.3.3.3 植被覆盖第81-82页
        4.3.4 城防器械第82-85页
            4.3.4.1 抛砸类第82-84页
            4.3.4.2 弓弩类第84页
            4.3.4.3 火器类第84页
            4.3.4.4 消防类第84-85页
    4.4 第四层 明清荆州古城墙形态与防御空间体系关系第85-86页
        4.4.1 城墙平面形态及成因分析第85-86页
        4.4.2 墙体的标高变化及成因分析第86页
    4.5 第五层 明清荆州古城墙防御空间体系的后勤保障第86-88页
        4.5.1 军需屯田第86-87页
        4.5.2 水陆交通第87-88页
第五章 明清荆州古城墙防御体系与荆州军事体制管理第88-94页
    5.1 明清荆州古城的军事管理职能第88页
    5.2 清代荆州汉军的军事驻防第88-89页
        5.2.1 清代荆州绿营第88-89页
        5.2.2 晚清湘军系统的长江水师营第89页
    5.3 荆州八旗驻防与荆州满城的建设与发展第89-91页
        5.3.1 荆州八旗驻防建设第89-90页
        5.3.2 荆州八旗驻防的消防组织设施第90页
        5.3.3 清代荆州八旗驻防的军备第90-91页
    5.4 明清荆州古城墙与江陵攻防战第91-94页
        5.4.1 江陵攻防战的过程第91-92页
        5.4.2 江陵攻防战中所体现的明清荆州古城墙军事防御价值第92-94页
第六章 明清荆州古城墙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第94-104页
    6.1 城墙整体构造第94-97页
        6.1.1 护城河第94-95页
        6.1.2 砖墙墙体第95-96页
        6.1.3 土墙第96-97页
    6.2 明清荆州古城墙建筑材料第97-101页
        6.2.1 土第97-98页
        6.2.2 砖,铭文砖第98-100页
        6.2.3 粘结材料-糯米石灰浆第100-101页
    6.3 明清荆州古城墙砌筑技术第101-104页
        6.3.1 夯土技术第101页
        6.3.2 砌砖技术第101-104页
第七章 明清荆州古城墙的价值和保护策略第104-112页
    7.1 明清荆州古城墙现状第104-106页
    7.2 明清荆州古城墙对现代城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第106-108页
        7.2.1 防洪的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第106-107页
        7.2.2 开发旅游业的宝贵资源第107页
        7.2.3 城墙在市民心中重要的地位第107-108页
    7.3 对古城墙保护策略的意见第108-112页
        7.3.1 全面修缮城墙,绿化管理城墙第108-109页
        7.3.2 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宣传教育第109-112页
结语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附录A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圆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柱受压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城市规划用气负荷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