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关于价值链的研究 | 第14页 |
1.2.2 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关于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2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 第19-26页 |
2.1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内涵和特点 | 第19-20页 |
2.1.1 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 第19页 |
2.1.3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内容 | 第20-23页 |
2.2.1 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 第21-22页 |
2.2.2 企业外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 第22-23页 |
2.3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 第23-26页 |
2.3.1 价值链分析 | 第24页 |
2.3.2 战略定位分析 | 第24-25页 |
2.3.3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 第25-26页 |
3 中兴通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案例介绍 | 第26-39页 |
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第26-29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6页 |
3.1.2 中兴通讯的成本费用概况 | 第26-29页 |
3.2 中兴通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的必然性 | 第29-31页 |
3.2.1 粗放的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 第29页 |
3.2.2 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与集团业务扩张的需要不相匹配 | 第29-30页 |
3.2.3 以利润为导向的整体战略的要求 | 第30-31页 |
3.3 中兴通讯的价值链分析 | 第31-35页 |
3.3.1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 第31-33页 |
3.3.2 行业价值链分析 | 第33-34页 |
3.3.3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 第34-35页 |
3.4 中兴通讯的战略定位分析 | 第35-37页 |
3.4.1 中兴通讯SWOT分析 | 第35-36页 |
3.4.2 中兴通讯竞争战略定位 | 第36-37页 |
3.5 中兴通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 第37-39页 |
3.5.1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 第37-38页 |
3.5.2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 第38-39页 |
4 中兴通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分析 | 第39-48页 |
4.1 中兴通讯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 | 第39-44页 |
4.1.1 研发过程模块化,提高研发效率,控制研发成本 | 第39-40页 |
4.1.2 实施供应商认证、采购招标策略,降低采购成本 | 第40-41页 |
4.1.3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升用户满意度 | 第41-42页 |
4.1.4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重构全价值链的业务财务体系 | 第42页 |
4.1.5 推行“人本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成本优势 | 第42-43页 |
4.1.6 构建全员的成本文化,降低责任成本 | 第43-44页 |
4.2 中兴通讯基于行业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 | 第44-46页 |
4.2.1 推行全球供应商协同创新战略,降低上游交易成本 | 第44页 |
4.2.2 与多家电信运营商达成战略合作,减少产品流通费用 | 第44-45页 |
4.2.3 实施分销战略,建立双赢的渠道市场 | 第45-46页 |
4.3 中兴通讯基于竞争对手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 | 第46-48页 |
4.3.1 学习华为,优化自身价值链 | 第46-47页 |
4.3.2 收购Neta?,降低竞争成本 | 第47-48页 |
5 中兴通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效果 | 第48-55页 |
5.1 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运行成本 | 第48-49页 |
5.2 加强供应商管理,实现采购成本的在控与可控 | 第49-51页 |
5.3 优化销售模式,有效管理销售费用 | 第51-53页 |
5.4 合理控制研发费用,提升研发效率 | 第53-55页 |
6 结论和经验启示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经验启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