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1.5.1 高校院士 | 第22页 |
1.5.2 师承效应 | 第22-24页 |
2 高校院士师承效应现象描述 | 第24-38页 |
2.1 调查师承效应的路径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 师承效应的统计结果及特征 | 第27-38页 |
2.2.1 在地域分布上,高校院士师承效应主要集中在东部 | 第27-29页 |
2.2.1.1 东部地区高校师承院士集聚 | 第27-28页 |
2.2.1.2 中、西部地区高校师承院士偏少 | 第28-29页 |
2.2.2 在高校分布上,师承效应重点高校明显 | 第29-32页 |
2.2.2.1 重点高校师承效应明显 | 第29-32页 |
2.2.2.2 一般高校师承效应甚微 | 第32页 |
2.2.3 在学科专业上,师承效应强势学科突出 | 第32-38页 |
2.2.3.1 强势学科师承效应突出 | 第34-35页 |
2.2.3.2 弱势学科师承效应较弱 | 第35-38页 |
3 形成师承效应的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3.1 东部经济发达程度高,吸引高校院士集聚 | 第38-39页 |
3.2 重点高校师承氛围良好,平台资源充足 | 第39-40页 |
3.3 历史文化积淀,重点高校师承渊源深厚 | 第40-41页 |
3.4 两院学部以理、工为主体,生成理、工院士居多 | 第41-42页 |
3.5 新中国成立国情所需,重点培养理、工人才 | 第42-43页 |
3.6 科学界的“马太效应” | 第43-46页 |
4 师承效应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利弊反思 | 第46-56页 |
4.1 正面影响 | 第46-51页 |
4.1.1 形成学术人才链 | 第46-47页 |
4.1.2 延续学术流派 | 第47-49页 |
4.1.3 传承学术精神 | 第49-50页 |
4.1.4 继承科学素养 | 第50-51页 |
4.2 负面影响 | 第51-56页 |
4.2.1 容易形成学阀间门户之见 | 第51-52页 |
4.2.2 垄断霸占学术资源 | 第52-53页 |
4.2.3 加剧高校教师争名逐利 | 第53页 |
4.2.4 助长学术团队“近亲繁殖” | 第53-56页 |
结语:扬长避短,让师承效应成为高校发展的助力器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