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天气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高速公路静态限速 | 第13-14页 |
1.3.2 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及模型 | 第14-15页 |
1.3.3 高速公路可变限速应用情况 | 第15-16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事故分析 | 第20-32页 |
2.1 交通事故形成机理 | 第20页 |
2.2 引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因素 | 第20-23页 |
2.2.1 人的因素 | 第20-22页 |
2.2.2 车辆因素 | 第22-23页 |
2.2.3 道路环境因素 | 第23页 |
2.3 道路条件对高速公路影响 | 第23-27页 |
2.3.1 隧道 | 第23-24页 |
2.3.2 匝道区域 | 第24-25页 |
2.3.3 线形组合 | 第25-27页 |
2.4 不利天气条件对高速公路的影响 | 第27-31页 |
2.4.1 雨 | 第27-28页 |
2.4.2 雪 | 第28-29页 |
2.4.3 雾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管理单元划分 | 第32-37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管理单元划分原则 | 第32-33页 |
3.3 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 第33-36页 |
3.3.1 第一层次 | 第33页 |
3.3.2 第二层次 | 第33-34页 |
3.3.3 第三层次 | 第34页 |
3.3.4 第四层次——限速单元合并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不利天气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模型 | 第37-49页 |
4.1 概述 | 第37页 |
4.2 安全间距限速控制模型 | 第37-44页 |
4.2.1 参数确定 | 第37-38页 |
4.2.2 安全间距 | 第38-44页 |
4.2.3 安全间距限速值 | 第44页 |
4.3 密度差限速控制模型 | 第44-47页 |
4.3.1 密度差控制模型 | 第44-46页 |
4.3.2 控制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46页 |
4.3.3 密度差限速值 | 第46-47页 |
4.4 确定输出限速值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49-74页 |
5.1 概述 | 第49-51页 |
5.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51-52页 |
5.3 管理单元划分 | 第52-56页 |
5.3.1 第一层次 | 第52页 |
5.3.2 第二层次 | 第52-53页 |
5.3.3 第三层次 | 第53-54页 |
5.3.4 外场设备布设 | 第54-56页 |
5.4 不利天气下可变限速模型计算 | 第56-70页 |
5.4.1 天气及流量数据 | 第56-62页 |
5.4.2 路况模拟 | 第62-63页 |
5.4.3 安全间距限速控制模型 | 第63-66页 |
5.4.4 密度差限速控制模型 | 第66-70页 |
5.5 限速输出值——管理单元划分第四层次 | 第70-71页 |
5.6 数据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