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选题背景 | 第8页 |
2.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8-10页 |
1.中国传媒伦理与道德的研究综述 | 第8-9页 |
3.国外传媒伦理研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1.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0页 |
2.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一、 新媒体及其使用中的失德现象 | 第11-21页 |
(一) 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 | 第11-15页 |
1.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新媒体的分类与特点 | 第12-14页 |
3.新媒体带来传播格局的变化 | 第14-15页 |
(二) 新媒体使用中的失德现象 | 第15-21页 |
1.新媒体使用中的信息污染 | 第15-17页 |
2.新媒体使用中的侵犯知识产权与人格权 | 第17-18页 |
3.新媒体滥用对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18-21页 |
二、 新媒体使用中失德现象存在的原因 | 第21-30页 |
(一) 新媒体伦理发展的不完善 | 第21-23页 |
1.新媒体伦理意味弱化 | 第21页 |
2.现实社会伦理与网络社会惯性的冲突 | 第21-22页 |
3.新媒体伦理的后现代特征 | 第22-23页 |
(二) 新媒体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 第23-25页 |
1.新媒体的“把关”困境 | 第23-24页 |
2.新媒体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24页 |
3.新媒体的社会责任被漠视 | 第24-25页 |
(三) 新媒体传播的市场化取向 | 第25-27页 |
1.新媒体传播片面关注“点击率” | 第25页 |
2.新媒体传播以“愚乐”公众为基本手段 | 第25-26页 |
3.新媒体传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公益传播 | 第26-27页 |
(四) 新媒体使用者自身道德观念混乱 | 第27-30页 |
1.新媒体使用者道德观念多元化 | 第27页 |
2.主体缺乏道德自律能力 | 第27-28页 |
3.数字化生存状态背离主体性 | 第28-30页 |
三、 消解新媒体使用中失德现象的对策 | 第30-41页 |
(一) 建立和谐的新媒体使用的伦理原则 | 第30-33页 |
1.无害原则 | 第30页 |
2.自律他律原则 | 第30-31页 |
3.公平正义原则 | 第31-32页 |
4.权利义务原则 | 第32页 |
5.知情同意原则 | 第32-33页 |
(二) 健全新媒体管理、监督制度 | 第33-35页 |
1.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新媒体监督机制 | 第33-34页 |
2.制度化新媒体使用伦理规范,构建制度伦理体系 | 第34页 |
3.健全新媒体法律法规,完善各部门协作机制 | 第34-35页 |
(三) 明确新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 | 第35-38页 |
1.寻求更高层次的新闻客观,在观点市场中汇集意见领袖 | 第35-36页 |
2.提升新闻解释力,以专业主义生产主流信息 | 第36-37页 |
3.守护公共理性,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影响力 | 第37-38页 |
(四) 提升新媒体使用者的道德修养 | 第38-41页 |
1.融合中外伦理美德,加强德育 | 第38页 |
2.树立新型交往观念,培育健全的交往品格 | 第38-39页 |
3.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