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 研究的思路 | 第17页 |
(四)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7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概述 | 第18-30页 |
(一) 课堂交往概念的相关阐释 | 第18-23页 |
1. 交往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2. 课堂交往的定义 | 第20-21页 |
3. 课堂交往的主体、方式和特征 | 第21-23页 |
(二) 课堂交往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 第23-26页 |
1. 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与课堂交往对象 | 第23-24页 |
2. 社会学的“小组动力学和社会学习理论”与课堂交往过程 | 第24-25页 |
3. 教育学的“素质教育理论”与课堂交往效果 | 第25-26页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及其意义 | 第26-30页 |
1.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 第26页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及其基本要求 | 第26-28页 |
3.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的意义 | 第28-30页 |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6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1. 课堂交往的范围有限,课堂中“生生交往”比重不足 | 第30页 |
2. 课堂交往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科学而灵活的载体 | 第30-31页 |
3. 课堂交往流于表面,缺乏有效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 第31页 |
4. 教师缺乏对学生参与交往的引导,忽视学生的差别性 | 第31页 |
5. 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成为交往的真正主体 | 第31-32页 |
(二) 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成效的因素及分析 | 第32-36页 |
1. 社会背景中的非良性因素 | 第32-34页 |
2. 交往主体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 | 第34-36页 |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交往的有效开展 | 第36-47页 |
(一) 更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推动课堂交往有效开展 | 第37-39页 |
1. 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重视课堂交往的素质教育导向 | 第37页 |
2. 使其成为课堂交往的主人,实现新课改的主旨目标 | 第37-38页 |
3. 形成课堂交往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新课改的实际效果 | 第38-39页 |
(二)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师生课堂交往能力 | 第39-41页 |
1. 设定课堂交往的“四维”指向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 第39-40页 |
2. 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和学生的参与能力 | 第40-41页 |
(三) 创新课堂交往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 第41-43页 |
1. 结合社会政治形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认知交往” | 第41-42页 |
2. 开发科学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情感交往” | 第42页 |
3.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式能力交往” | 第42-43页 |
(四)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有效课堂交往实践 | 第43-47页 |
1. 建立融洽的交往关系 | 第43页 |
2. 提炼教材的知识要点 | 第43-44页 |
3. 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交往活动 | 第44-45页 |
4. 快速检验课堂交往现实效果 | 第45页 |
5. 本次课堂交往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