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从鱼到人:主要病原性弧菌的致病机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40页
   ·弧菌和弧菌病第13-14页
     ·海水养殖鱼类的致病弧菌第13页
     ·感染人类的病原性弧菌第13-14页
   ·重要的海水养殖致病菌——溶藻弧菌第14-20页
     ·溶藻弧菌的致病机理和主要毒力因子第14-17页
       ·胞外蛋白酶第15-16页
       ·铁载体第16页
       ·胞外多糖和生物被膜第16页
       ·三型分泌系统第16-17页
     ·群体感应系统第17-20页
       ·费氏弧菌中的LuxR/LuxI系统第17-18页
       ·哈维氏弧菌中的杂合型系统第18-19页
       ·群体感应系统LuxR转录调控因子第19-20页
   ·重要传染病霍乱致病菌——霍乱弧菌第20-31页
     ·霍乱疫情第21页
     ·霍乱弧菌的致病机理与毒力因子第21-22页
     ·研究霍乱弧菌致病机理的动物模型第22-25页
     ·霍乱疫苗第25-28页
       ·注射型疫苗第25页
       ·口服型灭活疫苗第25-26页
       ·口服型减毒活疫苗第26-27页
       ·单位疫苗第27-28页
     ·霍乱弧菌鞭毛和运动性第28-31页
       ·霍乱弧菌鞭毛功能和结构第28页
       ·鞭毛与免疫系统第28-31页
   ·食物中毒重要致病菌——副溶血弧菌第31-37页
     ·副溶血弧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第31-32页
     ·副溶血弧菌的主要致病因子第32-37页
       ·耐热直接溶血素(TDH)第32-34页
       ·TDH相关溶血毒素(TRH)第34页
       ·尿素酶第34页
       ·三型分泌系统第34-37页
     ·研究副溶血弧菌致病机理的动物模型第37页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37-40页
第2章 溶藻弧菌luxR基因的克隆、突变株构建及功能鉴定第40-60页
   ·前言第40页
   ·实验材料第40-41页
     ·菌种、质粒、引物和培养基第40页
     ·主要试剂、试剂盒和仪器设备第40-41页
   ·实验方法第41-49页
     ·溶藻弧菌luxR_(val)基因克隆及测序第41-43页
     ·溶藻弧菌luxR_(val)基因无标记缺失突变株的构建第43-45页
       ·克隆luxR_(val)内部基因第44页
       ·pDM-luxR质粒的构建第44-45页
       ·筛选目的突变株第45页
     ·溶藻弧菌互补菌株luxR_(val)~+的构建第45-46页
     ·溶藻弧菌生长特性的考察第46页
     ·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第46页
     ·游动性和群游性测定第46页
     ·胞外多糖的测定第46-48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48-49页
   ·实验结果第49-58页
     ·溶藻弧菌luxR_(val)基因的克隆及测序及序列分析第50页
     ·筛选和鉴定luxR_(val)基因无标记缺失突变株第50-52页
     ·溶藻弧菌△luxR_(val)互补株构建结果第52页
     ·溶藻弧菌野生株和突变株△luxR_(val)的生长情况第52-53页
     ·luxR_(val)基因在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情况第53-55页
     ·溶藻弧菌luxR_(val)突变对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55-56页
     ·溶藻弧菌luxR_(val)突变对运动性的影响第56-58页
     ·溶藻弧菌luxR_(val)突变对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第58页
   ·小结第58-60页
第3章 溶藻弧菌碱性丝氨酸蛋白酶Asp毒力作用及调控第60-73页
   ·前言第60页
   ·实验材料第60-62页
     ·菌株、质粒、引物和培养基第60-62页
     ·主要试剂、生物软件和及仪器设备第62页
   ·实验方法第62-65页
     ·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sp的克隆与测序第62页
     ·蛋白酶基因asp插入失活突变株的构建第62-63页
     ·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第63页
     ·斑马鱼感染实验第63-64页
     ·细胞毒性检测第64-65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65页
   ·实验结果第65-71页
     ·溶藻弧菌asp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第65页
     ·插入突变株asp~-的构建第65页
     ·Asp对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65-67页
     ·Asp对斑马鱼毒力的作用第67-68页
     ·Asp对EPC细胞的毒性作用第68页
     ·溶藻弧菌asp基因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情况第68-69页
     ·群体感应系统对asp的调控第69-71页
   ·讨论第71-72页
   ·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霍乱弧菌减毒活疫苗副作用的研究第73-95页
   ·前言第73-74页
   ·实验材料第74-76页
     ·菌株、质粒、引物和培养基第74-76页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和分析处理软件第76页
   ·实验方法第76-83页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霍乱弧菌构建第76-79页
     ·霍乱弧菌突变株和互补菌株flaA~+的构建第79-80页
     ·生长曲线测定第80页
     ·霍乱弧菌游动性测定第80页
     ·免疫印迹试验第80-81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霍乱弧菌鞭毛第81页
     ·霍乱弧菌感染新生幼兔试验第81-82页
     ·新生幼兔肠道内的霍乱弧菌计数第82页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苏木精及伊红染色及切片显微镜观察第82页
     ·冷冻切片制备,免疫染色及激光切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82-83页
     ·RNA提取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第83页
   ·实验结果第83-93页
     ·新生幼兔模型的应用第83-86页
     ·霍乱弧菌Peru-NT鞭毛突变株的构建及表型检测第86-87页
     ·Peru-NT鞭毛蛋白突变株疫苗不具有副作用——新生幼兔腹泻现象消失第87-89页
     ·腹泻现象并非由霍乱菌株在肠道内克隆繁殖能力差异和定位差异造成第89-90页
     ·Peru-NT鞭毛蛋白突变株降低了宿主对霍乱弧菌的免疫反应第90-93页
   ·讨论第93-94页
   ·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第95-117页
   ·前言第95-96页
   ·实验材料第96-99页
     ·菌株、质粒、引物和培养基第96-97页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和分析处理软件第97-99页
   ·实验方法第99-103页
     ·生长曲线测定第99页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副溶血弧菌构建第99-100页
     ·副溶血弧菌感染新生幼兔试验第100-101页
     ·感染后的新生幼兔肠道内液体的收集第101页
     ·感染后的新生幼兔肠道内副溶血弧菌菌落计数第101页
     ·组织病理切片制备,苏木精及伊红染色及切片显微镜观察第101-102页
     ·冷冻切片制备,免疫染色及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102页
     ·RNA提取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第102-103页
   ·实验结果第103-113页
     ·新生幼兔动物模型的应用第103页
     ·副溶血弧菌感染幼兔导致腹泻因幼兔个体不同而有差异第103-104页
     ·第二套三型分泌系统(T3SS2)是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第104-106页
     ·副溶血弧菌野生型及其突变株在肠道内的克隆繁殖和定位第106-112页
     ·副溶血弧菌的感染增强了宿主的免疫反应第112-113页
     ·副溶血弧菌感染后的幼兔肠道组织切片第113页
   ·讨论第113-116页
   ·小结第116-117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117-121页
   ·主要结论第117-118页
   ·创新点第118-119页
   ·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玄武岩纤维的性能及其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
下一篇:运动发酵单胞菌基因操作体系的改进及其在生物炼制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