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神木县7.15群体性事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案例分析法 | 第13-14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3. 实地调查法 | 第14页 |
(四) 拟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相关内容的界定 | 第15-22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6-18页 |
1. 参与的群体性 | 第16-17页 |
2. 诉求的多样性 | 第17页 |
3. 处置的复杂性 | 第17-18页 |
4. 影响的扩散性 | 第18页 |
(三)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 第18-22页 |
1. 根据事件的原因性质分类 | 第18-19页 |
2. 根据事件的表现形式分类 | 第19-20页 |
3. 根据事件发生的环境分类 | 第20页 |
4. 根据事件的组织形式分类 | 第20-22页 |
二、 神木事件回顾 | 第22-33页 |
(一) 神木县概况 | 第22页 |
(二) 神木事件发生背景及处置过程 | 第22-24页 |
(三) 神木事件的主要特点分析 | 第24-27页 |
1. 危机积累的长期性 | 第24-25页 |
2. 发生时间的敏感性 | 第25页 |
3. 传播信息的虚拟互动性 | 第25-26页 |
4. 事态发展的多变性 | 第26页 |
5. 事件策划的组织性 | 第26-27页 |
(四) 神木事件的社会影响分析 | 第27-31页 |
1. 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 第27-28页 |
2. 损毁党和政府形象 | 第28-29页 |
3. 破坏社会稳定的示范作用 | 第29页 |
4. 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作用 | 第29-30页 |
5. 起到推动科学决策的作用 | 第30-31页 |
(五) 神木事件的经济影响分析 | 第31-33页 |
1. 影响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 第31页 |
2. 导致社会财富的重大损失 | 第31-32页 |
3. 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 第32-33页 |
三、 神木事件原因及问题分析 | 第33-42页 |
(一) 神木事件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1. 民间借贷纠纷处置不当引发矛盾 | 第33页 |
2. 社会信用体系破坏导致危机加重 | 第33-34页 |
3. 民意表达不畅造成社会积怨膨胀 | 第34-35页 |
4. 政府信息不公开导致事态升级 | 第35-36页 |
(二) 神木事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42页 |
1. 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的缺失 | 第36-37页 |
2. 对民众权利保障的缺失 | 第37-39页 |
3. 社会矛盾凸显,组织管理不力 | 第39-40页 |
4. 经济方面保障的缺失 | 第40-42页 |
四、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对策建议 | 第42-54页 |
(一) 预防对策 | 第42-47页 |
1. 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 | 第42-44页 |
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44页 |
3. 建立全面的预警机制 | 第44-45页 |
4. 建立通畅的诉求渠道 | 第45-47页 |
(二) 处置对策 | 第47-52页 |
1. 提高信息管理能力 | 第47-49页 |
2. 健全应急联动机制 | 第49-50页 |
3. 完善现场处理机制 | 第50-52页 |
(三) 善后处置 | 第52-54页 |
1. 启动问责制度 | 第52页 |
2. 兑现群众承诺 | 第52-53页 |
3. 进行总结反思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