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交通标志设置优化设计及效果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城乡结合部交通特征分析 | 第12-19页 |
2.1 城乡结合部道路功能定位 | 第12-15页 |
2.1.1 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2 城乡结合部道路功能定位 | 第13-15页 |
2.2 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交通特征 | 第15-17页 |
2.3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问题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交通标志设置问题分析与优化设计 | 第19-28页 |
3.1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标志设置问题 | 第19-23页 |
3.1.1 交通标志类型设置 | 第19-20页 |
3.1.2 交通标志位置设置 | 第20-21页 |
3.1.3 交通标志的版面内容设置 | 第21-23页 |
3.2 交通标志设置优化方案 | 第23-27页 |
3.2.1 完善交通标志类型构成 | 第23-25页 |
3.2.2 科学确定交通标志设置位置 | 第25-26页 |
3.2.3 交通标志的连续性设置 | 第26-27页 |
3.2.4 规范交通标志版面内容 | 第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交通标志优化效果评价方法 | 第28-53页 |
4.1 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8-42页 |
4.1.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8-29页 |
4.1.2 交通标志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4.1.3 各指标解析及等级划分标准 | 第30-42页 |
4.2 评价方法选择 | 第42-47页 |
4.2.1 模糊评价法 | 第42-43页 |
4.2.2 属性数学法 | 第43-47页 |
4.2.3 确定评价方法 | 第47页 |
4.3 属性测度和属性识别 | 第47-51页 |
4.3.1 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 | 第47-49页 |
4.3.2 多指标属性综合测度分析 | 第49页 |
4.3.3 数据的规格化与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4.3.4 属性识别分析 | 第51页 |
4.4 城乡结合部交通标志效果评价操作步骤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53-60页 |
5.1 调研结果简要分析 | 第53-55页 |
5.2 城乡结合部交通标志优化方案 | 第55-57页 |
5.3 城乡结合部交通标志优化效果评价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未来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