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岳阳地区民歌简况 | 第10-14页 |
1.1 岳阳地理简况 | 第10页 |
1.2 岳阳民歌的种类 | 第10-13页 |
1.2.1 劳动号子 | 第10-11页 |
1.2.2 山歌 | 第11页 |
1.2.3 田歌 | 第11页 |
1.2.4 渔歌 | 第11-12页 |
1.2.5 小调 | 第12页 |
1.2.6 灯调 | 第12页 |
1.2.7 风俗歌 | 第12-13页 |
1.3 岳阳民歌的音乐特征 | 第13-14页 |
1.3.1 音乐织体和演唱形式 | 第13页 |
1.3.2 节拍 | 第13页 |
1.3.3 音阶调式 | 第13页 |
1.3.4 曲式 | 第13页 |
1.3.5 衬词和衬腔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岳阳民歌中衬词衬腔的分类及特点 | 第14-26页 |
2.1 岳阳民歌中衬词的形成原因 | 第14页 |
2.2 岳阳民歌中衬词的分类及特点 | 第14-21页 |
2.2.1 劳动号子中的衬词 | 第14-15页 |
2.2.2 山歌中的衬词 | 第15-16页 |
2.2.3 田歌中的衬词 | 第16-17页 |
2.2.4 渔歌中的衬词 | 第17-18页 |
2.2.5 小调中的衬词 | 第18-19页 |
2.2.6 灯调中的衬词 | 第19-20页 |
2.2.7 风俗歌中的衬词 | 第20-21页 |
2.3 岳阳民歌中衬腔的分类及特点 | 第21-26页 |
2.3.1 号子中的衬腔 | 第22页 |
2.3.2 山歌中的衬腔 | 第22-23页 |
2.3.3 田歌中的衬腔 | 第23-24页 |
2.3.4 渔歌中的衬腔 | 第24页 |
2.3.5 小调中的衬腔 | 第24页 |
2.3.6 灯调中的衬腔 | 第24-25页 |
2.3.7 风俗歌中的衬腔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岳阳民歌中南北地域间衬词衬腔的差异 | 第26-29页 |
3.1 方言影响下形成的差异 | 第26页 |
3.2 地方色彩影响下形成的差异 | 第26-27页 |
3.3 地理背景影响下形成的差异 | 第27页 |
3.4 受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形成的差异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结合学习民族声乐的经验分析比较《洗菜心》和《放风筝》的衬词衬腔 | 第29-34页 |
4.1 《洗菜心》和《放风筝》探源 | 第29页 |
4.2 《洗菜心》和《放风筝》衬词衬腔的特点和作用 | 第29-31页 |
4.2.1 两者中衬词衬腔的特点 | 第29-30页 |
4.2.2 两者中衬词衬腔的作用 | 第30-31页 |
4.3 《洗菜心》和《放风筝》中衬词衬腔的演唱技巧 | 第31-34页 |
4.3.1 在衬词衬腔上的倚音演唱 | 第31-32页 |
4.3.2 在衬词衬腔上的花舌腔演唱 | 第32页 |
4.3.3 在衬词衬腔上的颤音演唱 | 第32页 |
4.3.4 在衬词衬腔上的下滑音演唱 | 第32页 |
4.3.5 在衬词衬腔上的波音演唱 | 第32页 |
4.3.6 在衬词衬腔上的甩腔演唱 | 第32-33页 |
4.3.7 在衬词衬腔上的断腔演唱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岳阳民歌中衬词与衬腔的作用 | 第34-36页 |
5.1 岳阳民歌中衬词的作用 | 第34-35页 |
5.1.1 突出人们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 第34页 |
5.1.2 表达语气、抒发情感 | 第34页 |
5.1.3 烘托歌曲气氛 | 第34页 |
5.1.4 协调节奏 | 第34页 |
5.1.5 反映了当地人们的对语言的审美趋向 | 第34-35页 |
5.2 岳阳民歌中衬腔的作用 | 第35-36页 |
5.2.1 补充音节 | 第35页 |
5.2.2 扩展曲式结构 | 第35页 |
5.2.3 延伸歌曲意境、补充乐意 | 第35页 |
5.2.4 装饰、点缀旋律 | 第35页 |
5.2.5 凸显当地地方风格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