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

多场耦合下层状岩体损伤破裂过程及隧道开挖损伤区评估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1-27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第13-25页
        1.2.1 渗流-应力-损伤耦合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复合岩体损伤破裂过程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3 支护结构作用机理研究现状第19-24页
        1.2.4 开挖损伤区研究现状第24-25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5-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2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层状含水岩石损伤特性试验研究第27-77页
    2.1 试验研究工程背景第28-30页
    2.2 试验方案设计第30-39页
        2.2.1 层状含水页岩力学试验方案第30-33页
        2.2.2 层状复合岩体力学试验方案第33-35页
        2.2.3 细观试验方案第35-36页
        2.2.4 数值模拟试验方案第36-39页
    2.3 页岩微观结构第39-40页
    2.4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第40-46页
        2.4.1 单轴压缩下破坏模式第42-44页
        2.4.2 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第44-46页
    2.5 三轴压缩试验结果第46-50页
        2.5.1 三轴压缩下破坏模式第46-48页
        2.5.2 围压对含水页岩强度影响规律分析第48-49页
        2.5.3 含水率页岩强度影响规律分析第49-50页
    2.6 巴西劈裂试验结果第50-56页
        2.6.1 巴西劈裂破坏模式分析第50-52页
        2.6.2 层理和水对抗拉强度影响规律分析第52-55页
        2.6.3 声发射试验结果第55-56页
    2.7 层状复合岩体损伤演化规律第56-71页
        2.7.1 应力-应变与声发射特征第57-61页
        2.7.2 破坏模式第61-62页
        2.7.3 CT扫描图像分析第62-66页
        2.7.4 损伤破裂分形特征第66-70页
        2.7.5 讨论第70-71页
        2.7.6 小结第71页
    2.8 水对含层理页岩损伤机理分析第71-75页
    2.9 本章小结第75-77页
3 含层理页岩的渗透性试验研究第77-87页
    3.1 引言第77-78页
    3.2 试验过程第78-80页
        3.2.1 试件制备第78页
        3.2.2 试验原理第78-79页
        3.2.3 试验仪器及试验步骤第79-80页
    3.3 试验结果第80-85页
        3.3.1 渗透系数与围压的规律分析第80-81页
        3.3.2 渗透系数与环向应变规律分析第81-82页
        3.3.3 渗透系数与体积应变规律分析第82-85页
    3.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4 页岩的各向异性屈服准则及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第87-103页
    4.1 页岩的各向异性第88-89页
    4.2 考虑页岩固有各向异性的屈服准则第89-92页
    4.3 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第92-101页
        4.3.1 损伤演化模型第92-96页
        4.3.2 基于逾渗理论的渗透性演化方程第96-100页
        4.3.3 渗流-应力-损伤耦合(HMD)模型第100-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5 隧道支护结构作用机理试验研究第103-135页
    5.1 引言第103-104页
    5.2 单轴压缩下锚杆类型对加锚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第104-115页
        5.2.1 试件制备及加锚材料选取第104-106页
        5.2.2 单轴压缩试验方案第106-107页
        5.2.3 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第107-115页
        5.2.4 单轴压缩试验结论第115页
    5.3 钢拱架-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分析第115-122页
        5.3.1 试件制作第115-116页
        5.3.2 三点弯试验方案第116-117页
        5.3.3 三点弯试验结果分析第117-122页
        5.3.4 三点弯试验结论第122页
    5.4 支护结构对层状岩体隧道支护特性现场试验研究第122-132页
        5.4.1 试验现场概况第123-124页
        5.4.2 锚杆支护特性现场测试第124-128页
        5.4.3 钢拱架支护特性现场测试第128-132页
        5.4.4 结论第132页
    5.5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6 含孔洞加锚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纹扩展规律第135-167页
    6.1 试件制备及试验过程第137-140页
        6.1.1 试件制备第137-138页
        6.1.2 试验方案第138-140页
    6.2 试验结果第140-151页
        6.2.1 应力-应变曲线第140-145页
        6.2.2 含孔加锚试件破坏形态第145-147页
        6.2.3 孔洞损伤破坏情况第147-149页
        6.2.4 试件破裂裂纹CT扫描细观分析第149-151页
    6.3 HMD耦合下真三轴数值模拟试验第151-161页
        6.3.1 数值模拟试验方案第151-155页
        6.3.2 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分析第155-161页
    6.4 支护结构对试件锚固作用机理第161-164页
    6.5 讨论第164-166页
    6.6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7 层状岩体隧道开挖损伤区模拟与测试第167-181页
    7.1 引言第167-168页
    7.2 开挖损伤区定义第168-170页
    7.3 EDZ数值模拟分析第170-174页
        7.3.1 数值计算模型第170-172页
        7.3.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172-174页
    7.4 EDZ现场评估第174-180页
        7.4.1 地质雷达探测第174-177页
        7.4.2 三维超声成像检测第177-178页
        7.4.3 3DEC模拟与现场检测结果分析第178-180页
    7.5 本章小结第180-18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81-187页
    8.1 主要结论第181-184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84页
    8.3 展望第184-187页
致谢第187-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213页
附录第213-214页
    A.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13-214页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214页
    C.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214页
    D.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部复杂地层的TBM滚刀破岩机理研究
下一篇:山地城市地铁车站隧道围岩压力及结构支护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