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航空轮胎国内外有限元分析现状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轮胎磨损监控机构设计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磨损监控机构的设计 | 第16-21页 |
2.1 翻新航空子午胎监控概念 | 第16页 |
2.2 UG软件起落架建模 | 第16-17页 |
2.3 磨损检测机构 | 第17-19页 |
2.4 拖胎磨损预警机构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翻新航空子午胎结构与力学性能 | 第21-31页 |
3.1 航空子午线轮胎简介 | 第21-22页 |
3.2 航空子午胎结构布局 | 第22-23页 |
3.3 子午线轮胎各部件材料统计分析 | 第23-30页 |
3.3.1 翻新航空子午胎帘线材料 | 第23-24页 |
3.3.2 翻新航空子午胎橡胶材料 | 第24-25页 |
3.3.3 航空轮胎橡胶应变能密度函数 | 第25-26页 |
3.3.4 有限元中轮胎橡胶材料本构模型选择 | 第26-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翻新航空子午胎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31-41页 |
4.1 AUTOCAD和ABAQUS软件简介 | 第31-32页 |
4.2 B737-800翻新航空子午胎二维模型 | 第32-36页 |
4.2.1 简化航空轮胎几何模型 | 第33页 |
4.2.2 AUTOCAD二维轮胎模型加载 | 第33-34页 |
4.2.3 橡胶帘线材料单元类型选择和网格划分 | 第34-35页 |
4.2.4 接触条件选择及约束束缚 | 第35-36页 |
4.3 二维航空轮胎模型充气应力应变分析 | 第36-39页 |
4.3.1 胎侧处应力应变分析 | 第37页 |
4.3.2 胎肩胎面处应力应变分析 | 第37-38页 |
4.3.3 二维航空轮胎总体应力应变分析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翻新航空子午胎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1-50页 |
5.1 三维轮胎模型生成 | 第41-43页 |
5.1.1 模型生成和结果传递指令 | 第41-42页 |
5.1.2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42-43页 |
5.2 B737-800翻新航空子午胎接地加载三维分析 | 第43-49页 |
5.2.1 径向刚度曲线以及胎顶膨胀量变化 | 第43-45页 |
5.2.2 接地印痕与主磨损区域 | 第45-47页 |
5.2.3 轮胎下沉量与静负荷关系 | 第47-48页 |
5.2.4 胎面顶部应变分析 | 第48-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翻新航空子午胎拖胎磨损及胎压监控预警方法 | 第50-63页 |
6.1 滑动拖胎磨损及间接式胎压检测原理 | 第50-54页 |
6.1.1 定距离机轮脉冲数地认定 | 第51-52页 |
6.1.2 临界拖胎与机轮脉冲数之间的关联 | 第52页 |
6.1.3 检测准确度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6.2 航空轮胎定距离齿数修正方法 | 第54-56页 |
6.2.1 机轮标定 | 第54页 |
6.2.2 定距离脉冲数修正 | 第54-55页 |
6.2.3 平均值比较法 | 第55页 |
6.2.4 同侧机轮比较法 | 第55-56页 |
6.2.5 异侧机轮比较法 | 第56页 |
6.3 阈值标定和小样本数据统计 | 第56-59页 |
6.3.1 定距离阈值标定法 | 第56-58页 |
6.3.2 小样本数据统计方法 | 第58-59页 |
6.4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6.4.1 MATLAB/Simulink中半实物仿真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6.4.2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6.5 总结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全文工作结论 | 第63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