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电源纯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复合电源的研究意义及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复合电源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复合电源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再生制动技术的研究意义与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再生制动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2 再生制动系统的类型 | 第13-14页 |
1.3.3 再生制动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4 几种常用的控制策略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复合电源系统的性能特性分析与参数匹配设计 | 第18-29页 |
2.1 复合电源系统的性能特性分析 | 第18-23页 |
2.1.1 复合电源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1.2 蓄电池的性能特性 | 第18-21页 |
2.1.3 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特性 | 第21-23页 |
2.2 纯电动汽车的整车参数与性能指标 | 第23-24页 |
2.3 动力电机参数匹配 | 第24-26页 |
2.3.1 动力电机转速的确定 | 第24-25页 |
2.3.2 动力电机功率的确定 | 第25页 |
2.3.3 动力电机扭矩的确定 | 第25-26页 |
2.4 复合电源系统参数匹配 | 第26-28页 |
2.4.1 蓄电池参数匹配 | 第26-27页 |
2.4.2 超级电容参数匹配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复合电源系统建模与功率分配 | 第29-38页 |
3.1 复合电源部件的建模 | 第29-33页 |
3.1.1 蓄电池模型 | 第29-31页 |
3.1.2 超级电容器模型 | 第31-32页 |
3.1.3 DC/DC模型 | 第32-33页 |
3.2 复合电源功率分配控制策略的设计 | 第33-37页 |
3.2.1 基于逻辑门限控制的负功率分配策略 | 第34页 |
3.2.2 基于模糊控制的正功率分配策略 | 第34-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再生制动力控制策略的建立 | 第38-51页 |
4.1 再生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38-39页 |
4.1.1 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 | 第38-39页 |
4.1.2 影响再生制动的因素 | 第39页 |
4.2 制动过程中前、后轮制动力分析 | 第39-43页 |
4.2.1 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 | 第39-40页 |
4.2.2 汽车制动状态分析 | 第40-41页 |
4.2.3 ECE制动法规约束 | 第41-43页 |
4.3 ADVISOR自带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43-44页 |
4.4 改进型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44-45页 |
4.5 基于模糊控制的前轮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45-48页 |
4.5.1 再生制动力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第45-46页 |
4.5.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46-48页 |
4.6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模块的建立 | 第48-50页 |
4.6.1 后向制动仿真模块的建立 | 第48-49页 |
4.6.2 前向制动仿真模块的建立 | 第49-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ADVISOR的二次开发与仿真分析 | 第51-67页 |
5.1 ADVISOR的二次开发 | 第51-54页 |
5.1.1 建立汽车顶层模型 | 第51-52页 |
5.1.2 修改整车输入界面 | 第52-54页 |
5.1.3 嵌入汽车模型 | 第54页 |
5.2 循环工况的选取 | 第54-55页 |
5.3 功率分配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5.3.1 蓄电池参数变化的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5.3.2 续航里程分析 | 第58-61页 |
5.3.3 动力性能分析 | 第61页 |
5.4 再生制动力分配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5.4.1 续航里程分析 | 第62-63页 |
5.4.2 重要部件参数变化的对比 | 第63-65页 |
5.5 仿真数据综合分析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