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2页 |
(二)个案研究法 | 第12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同课异构”的内容概述 | 第14-20页 |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同课异构”的特点 | 第15-16页 |
(一)客观性 | 第15页 |
(二)多样性 | 第15页 |
(三)开放性 | 第15-16页 |
(四)针对性 | 第16页 |
三、“同课异构”的依据 | 第16-17页 |
(一)学生个体差异 | 第16页 |
(二)教师教学个性 | 第16-17页 |
(三)教材多样化 | 第17页 |
四、“同课异构”的意义 | 第17-20页 |
(一)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研读教材 | 第17-18页 |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第18页 |
(三)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学的应用过程 | 第20-34页 |
一、“同课异构”的准备阶段 | 第20-21页 |
(一)概况 | 第20页 |
(二)了解学生情况 | 第20页 |
(三)确立研究课题 | 第20-21页 |
(四)拟定教学步骤 | 第21页 |
二、“同课异构”的教学实施 | 第21-28页 |
(一)教学设计 | 第21-24页 |
(二)教学环节 | 第24-26页 |
(三)教学方法 | 第26-28页 |
三、“同课异构”教学实施效果测评 | 第28-31页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 第28-29页 |
(二)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29页 |
(三)问卷调查的过程 | 第29-30页 |
(四)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四、“同课异构”活动的反思 | 第31-34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第34-40页 |
一、“同课异构”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一)片面追求“异构” | 第34页 |
(二)无明确的主题 | 第34页 |
(三)备课不够充分 | 第34-35页 |
(四)课堂教学结构欠科学 | 第35页 |
(五)教学研讨方式单一 | 第35页 |
二、“同课异构”教学实施的优化策略 | 第35-40页 |
(一)正确处理“同课异构”的相互关系 | 第35-36页 |
(二)明确“同课异构”的主题 | 第36-37页 |
(三)正视“同课异构”的备课环节 | 第37-38页 |
(四)完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结构 | 第38-39页 |
(五)尝试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方式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