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9页 |
1.1 本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本文的选题口的 | 第10-11页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12-14页 |
1.2.1 关于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中学生习得英语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关于英汉句式差异对中国中学生习得英语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语料的收集 | 第14-16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3.2 本文研究语料的收集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中国中学生英语句式偏误分析 | 第19-53页 |
2.1 陈述句 | 第20-31页 |
2.1.1 肯定句的偏误分析 | 第20-26页 |
2.1.2 否定句的偏误分析 | 第26-31页 |
2.1.3 中学生否定句偏误的过程假设 | 第31页 |
2.3 特殊疑问句 | 第31-37页 |
2.3.1 英汉特殊疑问句的对比 | 第31-34页 |
2.3.2 特殊疑问句的偏误分析 | 第34-37页 |
2.4 反意疑问句 | 第37-42页 |
2.4.1 英汉反意疑问句的对比 | 第37-38页 |
2.4.2 反意疑问句的偏误分析 | 第38-42页 |
2.5 定语从句 | 第42-53页 |
2.5.1 英汉定语从句的对比 | 第42-46页 |
2.5.2 定语从句的偏误分析 | 第46-50页 |
2.5.3 小结 | 第50-53页 |
第三章 中学生英语句式习得偏误的原因 | 第53-60页 |
3.1 来自母语的干扰: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 第53-55页 |
3.2 来自目标语的干扰: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 | 第55-57页 |
3.2.1 过度概括 | 第55-56页 |
3.2.2 规则的不完全习得 | 第56页 |
3.2.3 对于概念的错误假设 | 第56-57页 |
3.3 年龄因素 | 第57页 |
3.4 性别因素 | 第57-59页 |
3.4.1 认知风格方面的差异 | 第57-58页 |
3.4.2 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 | 第58页 |
3.4.3 学习策略方面的不同 | 第58-59页 |
3.5 教学方法不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中学生英语句式教学策略研究 | 第60-63页 |
4.1 借鉴偏误分析法进行句式教学 | 第60页 |
4.2 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句式教学 | 第60-61页 |
4.2.1 英汉句式结构的对比 | 第60-61页 |
4.2.2 英汉思维结构的对比 | 第61页 |
4.3 在句式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 | 第61-62页 |
4.4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 第62页 |
4.5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62页 |
4.6 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一 “英汉句式差异对英语习得的影响”问卷调查 | 第70-73页 |
附录二 男女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