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乡土景观在设计中的表达途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序言 | 第8-10页 |
1. 乡土景观的现状 | 第10-16页 |
1.1 乡土设计的解释 | 第10-12页 |
1.1.1 乡土设计概念 | 第10-11页 |
1.1.2 乡土设计在我国的现状 | 第11-12页 |
1.2 乡土设计带动地方特色 | 第12页 |
1.3 乡村景观的形态构成 | 第12-13页 |
1.3.1 对自然的适应 | 第13页 |
1.3.2 对生活情感的总结 | 第13页 |
1.3.3 对理想环境的追求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2. 乡土空间形成景观廊道 | 第16-22页 |
2.1 设计的空间界面要素 | 第16-17页 |
2.2 景观立面构成的景观廊道 | 第17-20页 |
2.2.1 对廊道的理解 | 第17-18页 |
2.2.2 廊道的类型结构 | 第18-20页 |
2.2.3 廊道的功能特征 | 第20页 |
2.3 边界的处理 | 第20-22页 |
3. 乡土景观的保全与设计的要点 | 第22-24页 |
3.1 乡土景观与场地的生态环境相联系 | 第22页 |
3.2 乡土景观与文化和社会传统相联系 | 第22-24页 |
4. 乡土元素运用于整体和细节的设计表达 | 第24-40页 |
4.1 可持续的乡土化表达的总体方式 | 第24-26页 |
4.1.1 自然环境元素的表现方法 | 第24页 |
4.1.2 象征和暗喻的表达手法 | 第24-25页 |
4.1.3 抽象和凝练的表达手法 | 第25页 |
4.1.4 引借和融合的表达手法 | 第25-26页 |
4.2 乡土中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 第26页 |
4.3 乡土景观整体表达 | 第26-32页 |
4.3.1 乡土主题给城市设计带来效果 | 第27-29页 |
4.3.2 缓冲区道路边的景观效果 | 第29-30页 |
4.3.3 基础设施设计的景观效果 | 第30-31页 |
4.3.4 设计生态化的景观走廊 | 第31-32页 |
4.4 乡土景观的细部表达 | 第32-34页 |
4.4.1 城乡纽带反映绿道景观 | 第32-33页 |
4.4.2 可游憩的绿道景观 | 第33-34页 |
4.4.3 赋予美学的绿道景观 | 第34页 |
4.5 乡土景观元素的运用 | 第34-40页 |
4.5.1 微地形的运用 | 第34-36页 |
4.5.2 雕塑、小品的运用 | 第36页 |
4.5.3 石材、毛石的选用 | 第36-37页 |
4.5.4 不同景观与水景组合 | 第37-40页 |
5. 功能分区与道路系统 | 第40-42页 |
6. 自然表达的种植设计 | 第42-46页 |
6.1 乡土景观乡土植物资源 | 第42-43页 |
6.2 乡土植物的作用 | 第43页 |
6.3 种植设计手法 | 第43-46页 |
6.3.1 统一原则 | 第43页 |
6.3.2 多样性原则 | 第43-46页 |
7. 新乡土设计和新乡村规划理念影响国内 | 第46-50页 |
7.1 乡土设计中的建筑设计 | 第47-48页 |
7.2 乡土设计中的绿网 | 第48-50页 |
8. 研究结论 | 第50-54页 |
8.1 对郧阳乡土设计规划的总结 | 第50-51页 |
8.1.1 主题界定和特色提炼 | 第50-51页 |
8.1.2 结构梳理与因子分解 | 第51页 |
8.1.3 要素重组与格局提升 | 第51页 |
8.2 可持续乡土化的总体特征 | 第51页 |
8.3 达成乡土设计的目标 | 第51-54页 |
8.3.1 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51-52页 |
8.3.2 重塑地域特色 | 第52页 |
8.3.3 活化乡土人文活动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60页 |
导师简介 | 第60-62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