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3.1 实物考证与文献考证 | 第9页 |
1.3.2 以宋《营造法式》与清《工程做法则例》两部官著为依据 | 第9-10页 |
1.3.3 以自然观、历史观探求园林建筑斗栱形制的内在 | 第10-11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11-16页 |
2 明清园林建筑斗栱比例 | 第16-26页 |
2.1 宋、元代园林建筑斗栱用材 | 第16-18页 |
2.2 明清园林建筑斗栱用材 | 第18-20页 |
2.3 明代园林建筑斗栱用材骤减成因分析 | 第20-21页 |
2.4 斗口制建立时代浅论 | 第21-23页 |
2.5 斗栱分与柱高的比例 | 第23-24页 |
2.6 补间铺作密度与排布 | 第24-25页 |
2.7 小结 | 第25-26页 |
3 明清园林建筑斗栱做法与类型 | 第26-72页 |
3.1 柱头铺作(柱头科) | 第26-37页 |
3.2 宋元、明、清柱头铺作形态变迁 | 第37-38页 |
3.3 转角铺作(角科) | 第38-50页 |
3.4 宋元、明、清转角铺作形态变迁 | 第50页 |
3.5 补间铺作(平身科) | 第50-65页 |
3.6 宋元、明、清补间铺作形态变迁 | 第65-67页 |
3.7 室内斗栱与特殊斗栱 | 第67-70页 |
3.7.1 襻间斗栱 | 第67页 |
3.7.2 丁头栱 | 第67-68页 |
3.7.3 斗口跳 | 第68-69页 |
3.7.4 把头绞项造 | 第69页 |
3.7.5 蜀柱上斗栱 | 第69页 |
3.7.6 溜金斗栱 | 第69-70页 |
3.8 小结 | 第70-72页 |
4 明清园林建筑斗栱装饰与结构 | 第72-78页 |
4.1 明代园林建筑斗栱的多样化 | 第72-73页 |
4.2 明清斗栱昂方装饰与结构 | 第73-76页 |
4.2.1 栱、昂、斗、耍头 | 第73-76页 |
4.2.2 卷杀、(?)、雕刻、彩画 | 第76页 |
4.3 小结 | 第76-78页 |
5 明清园林建筑与斗栱关系 | 第78-94页 |
5.1 明清园林建筑斗栱的礼制、结构、景观功能 | 第78-81页 |
5.1.1 斗栱之礼制功能 | 第78-79页 |
5.1.2 斗栱之结构功能 | 第79-80页 |
5.1.3 斗栱的景观功能 | 第80-81页 |
5.2 明清园林建筑类型与斗栱 | 第81-93页 |
5.2.1 亭 | 第81-83页 |
5.2.2 轩 | 第83页 |
5.2.3 楼 | 第83-84页 |
5.2.4 斋 | 第84-85页 |
5.2.5 坊 | 第85-86页 |
5.2.6 阁 | 第86-87页 |
5.2.7 台 | 第87-88页 |
5.2.8 门楼 | 第88-90页 |
5.2.9 墙 | 第90页 |
5.2.10 馆 | 第90页 |
5.2.11 堂 | 第90-91页 |
5.2.12 卷 | 第91-92页 |
5.2.13 榭 | 第92页 |
5.2.14 庑 | 第92页 |
5.2.15 廊 | 第92-93页 |
5.3 小结 | 第93-94页 |
6 总结 | 第94-97页 |
6.1 斗栱在当下的角色 | 第94-96页 |
6.2 明清园林建筑的启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图表目录 | 第99-103页 |
个人简介 | 第103-104页 |
导师简介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