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学”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三、 理论支撑 | 第9-10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目标教学”与“课堂阅读教学目标” | 第16-31页 |
第一节 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和语文教学目标 | 第16-22页 |
一、 教育目标 | 第16-18页 |
二、 教学目标 | 第18-20页 |
三、 语文教学目标 | 第20-22页 |
第二节 阅读教学目标 | 第22-28页 |
一、 阅读教学的特征 | 第22-24页 |
二、 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 | 第24-26页 |
三、 教学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制订课堂阅读教学目标的依据 | 第28-30页 |
一、 文本的言语特征 | 第28-29页 |
二、 学生的认知能力 | 第29-30页 |
三、 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当前课堂阅读教学“目标教学”现状分析 | 第31-40页 |
第一节 泛目标教学 | 第31-34页 |
一、 一课多得,面面俱到 | 第31-32页 |
二、 以“品味语言”为目标 | 第32-33页 |
三、 原因分析:混淆了“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目标缺失或游离教学 | 第34-36页 |
一、 目标缺失 | 第34-35页 |
二、 目标虚设 | 第35-36页 |
三、 原因分析:混淆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 | 第36页 |
第三节 “静态”目标教学 | 第36-39页 |
一、 原地踏步,没有递进 | 第37页 |
二、 只认结果,不顾过程 | 第37-38页 |
三、 原因分析:混淆了“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几组关系 | 第40-52页 |
第一节 正确处理“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 第40-43页 |
一、 分清“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 | 第40-41页 |
二、 紧扣“主要”目标进行教学活动 | 第41-42页 |
三、 兼顾“次要”目标进行教学活动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合理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 第43-48页 |
一、 把握好“预设”时的精细平衡 | 第43-45页 |
二、 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生成 | 第45-46页 |
三、 围绕宏观的“语文”进行生成 | 第46-48页 |
第三节 有效促进“阶段”和“终极”的有序达成 | 第48-51页 |
一、 课堂阶段目标的设置—体现阶梯性 | 第48-49页 |
二、 课堂阶段目标的达成—文本挖掘适度 | 第49-50页 |
三、 课堂阶段目标的实施—灵活多变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