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航迹的管制运行间隔研究与评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情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情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总体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飞行航迹数据处理 | 第16-27页 |
2.1 ADS-B数据预处理 | 第17-19页 |
2.1.1 数据筛选 | 第17页 |
2.1.2 航迹插值 | 第17-18页 |
2.1.3 终端区可用数据筛选 | 第18-19页 |
2.2 坐标转换 | 第19-21页 |
2.2.1 WGS-84坐标 | 第19-20页 |
2.2.2 大地坐标转换成直角坐标 | 第20-21页 |
2.3 间隔提取 | 第21-24页 |
2.3.1 间隔计算 | 第21-22页 |
2.3.2 DBSCAN聚类分析 | 第22-24页 |
2.4 间隔偏离度 | 第24-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终端区管制运行间隔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48页 |
3.1 相关方法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3.1.1 因子分析法概述 | 第27-29页 |
3.1.2 AHP方法简介 | 第29-32页 |
3.2 管制运行间隔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3.3 影响因素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第34-38页 |
3.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34-35页 |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 | 第35页 |
3.3.3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35-36页 |
3.3.4 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 | 第36-38页 |
3.4 多因素关联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3.5 算例分析 | 第39-47页 |
3.5.1 因子分析计算过程 | 第39-40页 |
3.5.2 因子得分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3.5.3 因子权重计算 | 第45-46页 |
3.5.4 因子影响综合指数计算 | 第46页 |
3.5.5 因子影响综合指数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管制运行间隔安全评估 | 第48-63页 |
4.1 碰撞风险分析 | 第48-53页 |
4.1.1 纵向碰撞风险模型分析 | 第48-51页 |
4.1.2 侧向碰撞风险概率模型 | 第51-52页 |
4.1.3 垂直方向碰撞风险模型 | 第52-53页 |
4.2 总体碰撞风险模型 | 第53-54页 |
4.3 安全目标水平分析 | 第54-62页 |
4.3.1 安全目标水平标准 | 第55-56页 |
4.3.2 管制运行间隔安全评估 | 第56-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运行间隔安全裕度分析 | 第63-71页 |
5.1 最小运行间隔计算 | 第63-67页 |
5.1.1 纵向最小运行间隔计算模型 | 第63-65页 |
5.1.2 侧向最小运行间隔计算模型 | 第65-66页 |
5.1.3 垂直方向最小运行间隔计算模型 | 第66-67页 |
5.1.4 管制运行最小间隔 | 第67页 |
5.2 管制运行间隔安全裕度分析 | 第67-70页 |
5.2.1 运行间隔数值分析 | 第67-68页 |
5.2.2 间隔标准分析 | 第68-70页 |
5.2.3 最小运行间隔优化 | 第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1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1-72页 |
6.3 建议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A | 第79-83页 |
附录B | 第83-86页 |
附录C | 第86-88页 |
附录D | 第88-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