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铬污染土壤的来源及危害 | 第10-12页 |
1.1.1 铬污染土壤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土壤中铬的迁移转化及存在形态 | 第10-11页 |
1.1.3 铬污染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 第12-15页 |
1.2.1 物理修复法 | 第12-13页 |
1.2.2 生物修复法 | 第13-14页 |
1.2.3 化学修复法 | 第14-15页 |
1.3 化学淋洗修复法 | 第15-18页 |
1.3.1 影响淋洗修复法效果的因素 | 第15-18页 |
1.3.2 其他影响淋洗效果的因素 | 第18页 |
1.4 修复效果的评价 | 第18-21页 |
1.4.1 评价技术 | 第19-20页 |
1.4.2 铬污染土壤修复的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5.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铬污染土壤异位振荡淋洗修复技术的过程控制及效果 | 第24-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2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3.1 不同浓度单一淋洗剂淋洗修复效果 | 第26-27页 |
2.3.2 淋洗方式对复合淋洗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27-29页 |
2.3.3 淋洗前后土壤中铬的形态分析 | 第29-30页 |
2.3.4 复合淋洗剂淋洗次数对淋洗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5 较优淋洗方案对不同铬污染程度土壤总铬的去除效果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铬污染土壤模拟原位柱淋洗修复技术的过程控制及效果 | 第35-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1.1 供试土壤 | 第3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1页 |
3.3.1 10土壤孔隙体积柱淋洗实验 | 第38-42页 |
3.3.2 20土壤孔隙体积柱淋洗实验 | 第42-49页 |
3.3.3 15土壤孔隙体积柱淋洗实验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模拟原位柱淋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修复机理研究 | 第53-7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4.1.1 供试土壤 | 第5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71页 |
4.3.1 单一酸淋洗过程中淋出液中盐基金属离子的淋失状况及其与铬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61页 |
4.3.2 不同淋洗剂淋洗对土壤中金属离子的淋出动力学模型 | 第61-64页 |
4.3.3 淋洗后土壤SEM-EDS分析 | 第64-66页 |
4.3.4 淋洗后土壤的XRD分析 | 第66-68页 |
4.3.5 淋洗前后土壤样品的XPS分析 | 第68-71页 |
4.3.6 淋洗前后土壤中铬的人体有效性分析 | 第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5.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74页 |
5.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74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