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清代哲学(1644~1840年)论文--王夫之(船山,1619~1692年)论文

王船山学术思想研究--以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为视角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8页
    一、选题原因第10-12页
    二、研究综述第12-16页
    三、基本思路第16-18页
第一章 王船山对道统的传承与创新第18-54页
    第一节 王船山道统意识的确立及演变第20-29页
        一、得《观》而立——道统意识最初确立第21-26页
        二、归宗横渠——道统意识大体形成第26-28页
        三、俟解后人——期待道统延续第28-29页
    第二节 王船山道统观念的内涵——以“忠”为中心的研究第29-38页
        一、从“孤愤”到“孤忠”——《自题墓铭》辨析第30-33页
        二、“孤忠”义理发微第33-36页
        三、“忠”与其它道统内涵第36-38页
    第三节 王船山对“异端”思想的批评第38-52页
        一、对佛道思想的批评第39-43页
        二、对阳明心学的批评第43-44页
        三、对西学的批评第44-52页
    小结第52-54页
第二章 王船山天道论的传承与创新第54-104页
    第一节 王船山的虚气关系论第55-63页
        一、太虚皆气第56-60页
        二、二气絪缊第60-63页
    第二节 王船山的阴阳太极论第63-76页
        一、阴阳异体而合一的难题第64-70页
        二、太极阴阳论的理学资源第70-76页
    第三节 王船山的《乾》《坤》并建论第76-90页
        一、《乾》《坤》并建的内涵第77-80页
        二、解《易》宗旨第80-84页
        三、驳“异端”《易》学第84-90页
    第四节 王船山的理道论第90-102页
        一、理道有别第91-94页
        二、理一分殊第94-98页
        三、道不远人第98-102页
    小结第102-104页
第三章 王船山心性论的传承与创新第104-145页
    第一节 王船山的天命论第105-116页
        一、天命不息第106-111页
        二、命分德福第111-116页
    第二节 王船山的人性论第116-135页
        一、继善成性第117-124页
        二、性气关系第124-132页
        三、变几生恶第132-135页
    第三节 王船山的心论第135-143页
        一、人心道心第136-139页
        二、心统性情第139-143页
    小结第143-145页
第四章 王船山人道论的传承与创新第145-183页
    第一节 王船山学养相济的工夫论第145-160页
        一、大心体物第147-150页
        二、存神尽性第150-154页
        三、诚之之道第154-160页
    第二节 王船山的鬼神不灭论第160-168页
        一、鬼神之情状第162-165页
        二、鬼神与祭祀第165-168页
    第三节 王船山的生死观第168-181页
        一、水冰之喻的演变第170-173页
        二、贞生死以尽人道第173-181页
    小结第181-183页
第五章 王船山的“未圆之梦”第183-196页
    第一节 互为道器的天人之学第183-189页
        一、天人本一气,气化乃相分第184-186页
        二、天人互道器,和谐即合一第186-189页
    第二节 对王船山学术思想的反思第189-196页
        一、对王船山道统意识的反思第190-192页
        二、对王船山道论的反思第192-194页
        三、对王船山心性论的反思第194-196页
结语第196-198页
附录第198-204页
    一、王船山与道教内丹思想关系考辨第198-201页
    二、王船山与僧人关系考辨第201-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4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14-215页
致谢第215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参与式政策制定的偏好分歧与共识形成机制--基于行为实验与社会调查的研究
下一篇:明代白粮赋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