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 | 第12-21页 |
(一)污染场地的界定 | 第12-14页 |
1.我国关于污染场地的界定 | 第12-13页 |
2.其他国家关于污染场地的界定 | 第13-14页 |
3.污染场地的法律界定之我见 | 第14页 |
(二)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含义与特点 | 第14-17页 |
1.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含义 | 第15页 |
2.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三)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环境责任理论 | 第17-18页 |
2.环境正义理论 | 第18-19页 |
3.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二、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35页 |
(一)实践中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规范体系及其评析 | 第21-25页 |
1.规范体系 | 第21-24页 |
2.评析 | 第24-25页 |
(二)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现行实践模式 | 第25-31页 |
1.以“污染者负担”为原则的修复模式 | 第26-27页 |
2.以“受益者负担”为原则的修复模式 | 第27-29页 |
3.政府主导修复模式 | 第29-31页 |
(三)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1.修复责任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31-32页 |
2.污染场地修复相关标准严重缺失 | 第32-34页 |
3.修复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 第34-35页 |
三、美国和德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及其启示 | 第35-41页 |
(一)美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 | 第35-37页 |
1.污染场地修复责任制度 | 第35-36页 |
2.场地环境评价标准体系 | 第36-37页 |
3.“超级基金”制度 | 第37页 |
(二)德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 | 第37-39页 |
1.污染场地修复责任制度 | 第38页 |
2.修复标准体系制度 | 第38-39页 |
3.修复资金制度 | 第39页 |
(三)美国和德国污染场地修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1页 |
1.科学明确的修复责任制度 | 第39-40页 |
2.完善的污染场地修复标准体系 | 第40页 |
3.多元化的修复资金来源渠道 | 第40-41页 |
四、完善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1-48页 |
(一)科学设计污染场地修复责任原则 | 第41-44页 |
1.归责原则的二分法: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 | 第41-42页 |
2.有条件溯及既往的责任追究 | 第42-43页 |
3.按份责任优先,连带责任为补充 | 第43-44页 |
(二)完善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相关标准体系 | 第44-45页 |
1.以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内容 | 第44页 |
2.健全污染场地修复全过程相关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 第44-45页 |
(三)拓宽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资金来源渠道 | 第45-48页 |
1.政府建立污染场地专项修复基金 | 第45页 |
2.出台税收和信贷政策助力污染场地修复 | 第45-47页 |
3.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