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1.5.1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2 金融中介理论 | 第21-23页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第23-27页 |
2.3.1 农业补贴信贷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4-25页 |
2.3.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25页 |
2.3.4 局部知识理论 | 第25-27页 |
2.4 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理论 | 第27-28页 |
3 泰安市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9页 |
3.1 泰安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3.1.1 总体经济增长概况 | 第28页 |
3.1.2 农村经济情况简介 | 第28-29页 |
3.1.3 农业资源现状 | 第29页 |
3.1.4 农业生产现状 | 第29-30页 |
3.2 泰安市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 第30-34页 |
3.2.1 泰安市农村金融主体发展概况 | 第30-33页 |
3.2.2 农村金融的惠农政策和法律环境分析 | 第33-34页 |
3.3 泰安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4-39页 |
3.3.1 内在结构双重不平衡 | 第34-35页 |
3.3.2 金融供给和需求双重不足 | 第35-36页 |
3.3.3 泰安市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金融压抑 | 第36页 |
3.3.4 利率政策变化 | 第36页 |
3.3.5 金融制度弊端 | 第36-37页 |
3.3.6 金融结构不合理 | 第37-38页 |
3.3.7 农村信用环境不健康 | 第38-39页 |
4 泰安市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9-45页 |
4.1 理论模型与解释 | 第39-40页 |
4.2 数据说明与变量设置 | 第40-42页 |
4.3 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4.3.1 ADF单位根检验 | 第42-43页 |
4.3.2 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4.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4页 |
4.4 实证结果 | 第44-45页 |
5 泰安市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 第45-50页 |
5.1 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总量解决金融供需失衡 | 第45-47页 |
5.1.1 多元化农村金融供给 | 第45-46页 |
5.1.2 加大农村金融发展政策扶持 | 第46-47页 |
5.2 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健全金融市场建设 | 第47-48页 |
5.2.1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 第47页 |
5.2.2 优化农村金融内部管理 | 第47-48页 |
5.3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第48-50页 |
5.3.1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 | 第48页 |
5.3.2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48-50页 |
6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