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及有效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6-33页 |
2.1 互联网医疗的概念 | 第16页 |
2.2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动因 | 第16-20页 |
2.2.1 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且分布失衡 | 第16-17页 |
2.2.2 分级诊疗制度的缺失 | 第17页 |
2.2.3 医疗服务定价难 | 第17-19页 |
2.2.4 未来医疗需求巨大 | 第19-20页 |
2.3 我国互联网医疗投融资分析 | 第20-23页 |
2.3.1 我国互联网医疗投融资总体概述 | 第20-21页 |
2.3.2 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布局 | 第21-23页 |
2.4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 第23-33页 |
2.4.1 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 | 第23-24页 |
2.4.2 患者端模式 | 第24-27页 |
2.4.3 医院端模式 | 第27-33页 |
第三章 互联网医疗的有效性研究-以在线问诊为例 | 第33-42页 |
3.1 实证思路 | 第33-34页 |
3.2 实证模型设定 | 第34-35页 |
3.2.1 医院等级歧视的模型设定 | 第34-35页 |
3.2.2 歧视是否理性的实证模型设定 | 第35页 |
3.3 样本的选择与变量设置 | 第35-37页 |
3.3.1 数据的选取 | 第35-36页 |
3.3.2 变量设置 | 第36-37页 |
3.4 实证结果 | 第37-40页 |
3.4.1 医院等级歧视的实证检验 | 第37-38页 |
3.4.2 歧视是否合理的检验 | 第38-39页 |
3.4.3 稳健性检验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互联网医疗对医生和医院之间信息费用的影响 | 第42-50页 |
4.1 主次委托人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42-44页 |
4.1.1 模型假设 | 第42-43页 |
4.1.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43-44页 |
4.2 单一委托人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44-45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44-45页 |
4.2.2 模型构建与求解 | 第45页 |
4.3 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 第45-49页 |
4.3.1 相关变量变动及其影响分析 | 第45-47页 |
4.3.2 对信息费用的影响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建议 | 第50-54页 |
5.1 加强互联网医疗平台或企业自身建设 | 第50页 |
5.2 促进价格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 | 第50-51页 |
5.3 扩大现有互联网医疗服务边界 | 第51-52页 |
5.4 加速新技术与互联网医疗的融合 | 第52页 |
5.5 完善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政策法规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