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互联网直播平台持续使用意愿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日趋成熟的网络环境和设备环境第11-12页
        1.1.2 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发展状况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页
        1.2.2 实践意义第13页
    1.3 研究方案第13-15页
        1.3.1 研究技术路线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结构第14-15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第16-27页
    2.1 互联网直播平台相关概念第16-17页
        2.1.1 互联网直播平台的概念第16页
        2.1.2 互联网直播平台的分类第16-17页
    2.2 技术接受理论相关研究第17-23页
        2.2.1 理性行为模型第17-18页
        2.2.2 计划行为理论第18-19页
        2.2.3 技术接受模型第19-22页
        2.2.4 创新扩散理论第22页
        2.2.5 动机理论第22-23页
    2.3 用户体验理论第23-24页
        2.3.1 用户体验理论第23页
        2.3.2 用体验理论概述第23-24页
    2.4 沉浸理论第24-25页
        2.4.1 沉浸理论的概述第24-25页
        2.4.2 沉浸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5页
    2.5 持续使用意愿研究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互联网直播平台案例研究第27-33页
    3.1 斗鱼TV现状概述第27-28页
    3.2 斗鱼TV运营特征第28-30页
        3.2.1 以游戏直播为主的内容设计第28-29页
        3.2.2 直播技术提升视觉享受与直播内容丰富度第29页
        3.2.3 以弹幕为主的互动模式第29页
        3.2.4 以UGC为主的内容制造第29-30页
    3.3 斗鱼TV的受众类型第30-31页
        3.3.1 寻求陪伴型用户第30页
        3.3.2 放松消遣型用户第30-31页
        3.3.3 追逐潮流型用户第31页
        3.3.4 消磨时间型用户第31页
        3.3.5 追星型用户第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互联网直播平台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构建与假设研究第33-39页
    4.1 互联网直播平台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构建第33页
        4.1.1 模型构建原理第33页
        4.1.2 研究模型的构建第33页
    4.2 研究假设第33-36页
        4.2.1 感知娱乐性对沉浸存在影响第34页
        4.2.2 内容质量对沉浸存在影响第34页
        4.2.3 沉浸对持续使用意愿存在影响第34-35页
        4.2.4 感官体验对持续使用意愿存在影响第35页
        4.2.5 情感价值对持续使用意愿存在影响第35页
        4.2.6 社会价值对持续使用意愿存在影响第35-36页
    4.3 研究的变量与测量第36-38页
        4.3.1 感知娱乐性第36页
        4.3.2 内容质量第36-37页
        4.3.3 沉浸第37页
        4.3.4 情感价值第37页
        4.3.5 社会影响第37页
        4.3.6 持续使用意愿第37-38页
    4.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五章 互联网直播平台实证研究第39-43页
    5.1 研究对象选取第39页
    5.2 问卷设计与测试第39-41页
        5.2.1 问卷设计第39-40页
        5.2.2 问卷预测试第40-41页
    5.3 数据收集第41页
    5.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六章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第43-50页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3-44页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第44-48页
        6.2.1 信度分析第45页
        6.2.2 效度分析第45-48页
    6.3 结果解释第48-49页
    6.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5页
    7.1 结论第50-51页
    7.2 研究建议第51-53页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59-61页
致谢第61-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及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双边市场的移动即时通讯平台定价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