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类受体蛋白激酶在水稻抽穗期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s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1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RLKs)的研究进展第10-14页
        1.1.1 RLKs的结构特点第10-11页
        1.1.2 RLKs的分类第11-12页
            1.1.2.1 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型RLKs第11页
            1.1.2.2 S型RLKs第11页
            1.1.2.3 类凝集素型RLKs第11-12页
            1.1.2.4 表皮生长因子型RLKs第12页
            1.1.2.5 类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型RLKs第12页
            1.1.2.6 其他类型的RLKs第12页
        1.1.3 RLKs的功能第12-14页
            1.1.3.1 调控植物生长与发育第12-13页
            1.1.3.2 调控花粉自交不亲和性第13页
            1.1.3.3 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第13页
            1.1.3.4 参与抗病防御反应第13-14页
            1.1.3.5 抵抗非生物胁迫第14页
    1.2 水稻中穗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页
第二章 水稻中六个RLKs的数字表达谱及验证第15-22页
    2.1 植物材料第15-17页
        2.1.1 植物材料的培养与取材第15-16页
        2.1.2 酶和试剂第16页
        2.1.3 实验仪器第16-17页
    2.2 实验方法第17-20页
        2.2.1 六个RLKs的检索及表达模式预测第17页
        2.2.2 六个RLKs序列的获得第17-18页
        2.2.3 Trizol法提取水稻RNA第18页
        2.2.4 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18-19页
        2.2.5 qRT-PCR引物设计第19页
        2.2.6 qRT-PCR分析六个RLKs的表达模式第19-20页
    2.3 实验结果第20-22页
        2.3.1 六个RLKs的数字表达谱第20-21页
        2.3.2 六个RLKs在穗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第21-22页
    2.4 结果及分析第22页
第三章 水稻六个RLKs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第22-26页
    3.1 实验方法第22-23页
        3.1.1 六个RLKs所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2-23页
        3.1.2 进化树分析第23页
        3.1.3 六个RLKs启动子区分析第23页
    3.2 实验结果第23-26页
        3.2.1 六个RLKs蛋白的理化性质第23页
        3.2.2 六个RLKs的进化树第23-24页
        3.2.3 六个RLKs蛋白的结构第24-25页
        3.2.4 六个RLKs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第25-26页
    3.3 结果及分析第26页
第四章 水稻中三个RLKs基因FTPK1、OsRLK940及OsRLK890的遗传转化第26-39页
    4.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4.2 实验方法第27-32页
        4.2.1 水稻中三个RLKs基因的PCR扩增第27-29页
            4.2.1.1 引物序列设计与PCR扩增第27-28页
            4.2.1.2 PCR产物回收、连接转化第28页
            4.2.1.3 菌液PCR鉴定第28-29页
        4.2.2 三个水稻RLKs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9-30页
            4.2.2.1 质粒酶切、连接及鉴定第29-30页
            4.2.2.2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第30页
            4.2.2.3 冻融法转化LBA4404农杆菌感受态第30页
        4.2.3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30-32页
            4.2.3.1 水稻愈伤组织培养第30-31页
            4.2.3.2 愈伤组织侵染第31页
            4.2.3.3 GUS染色第31-32页
            4.2.3.4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2页
            4.2.3.5 PCR分子检测转基因水稻第32页
    4.3 实验结果第32-38页
        4.3.1 FTPK1全长序列的扩增第32-33页
        4.3.2 OsRLK940全长序列的扩增第33-34页
        4.3.3 OsRLK890全长序列的扩增第34页
        4.3.4 pCAMBIA1301P-FTPK1植物双元表达载体构建第34-35页
        4.3.5 pCAMBIA1301P-OsRLK940植物双元表达载体构建第35-36页
        4.3.6 pCAMBIA1301P-OsRLK890植物双元表达载体构建第36-37页
        4.3.7 GUS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转基因水稻第37-38页
        4.3.8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鉴定第38页
    4.4 结果及分析第38-39页
第五章 水稻RLKs基因FTPK1的理化特性研究第39-62页
    5.1 FTPK1的原核表达及激酶活性检测第39-43页
        5.1.1 实验材料第39页
        5.1.2 实验方法第39-43页
            5.1.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第39-40页
            5.1.2.2 FTPK1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第40-42页
            5.1.2.3 FTPK1融合蛋白的磷酸激酶活性第42-43页
    5.2 FTPK1的亚细胞定位第43-46页
        5.2.1 实验材料第43-44页
        5.2.2 实验方法第44-46页
            5.2.2.1 pCAMBIA2300GFP-FTPK1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第44-45页
            5.2.2.2 pCAMBIA2300GFP-FTPK1的荧光信号检测第45-46页
    5.3 酵母双杂交筛选FTPK1的互作蛋白第46-53页
        5.3.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6-47页
        5.3.2 实验步骤第47-53页
            5.3.2.1 诱饵载体的构建第47页
            5.3.2.2 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保存第47页
            5.3.2.3 自激活检测及功能验证第47-48页
            5.3.2.4 筛选条件选择第48-49页
            5.3.2.5 膜体系双杂交文库筛选第49-50页
            5.3.2.6 LacZ显色反应第50-51页
            5.3.2.7 阳性克隆酵母质粒抽提第51页
            5.3.2.8 酵母质粒PCR检测及测序第51页
            5.3.2.9 候选互作蛋白的文库载体构建第51-52页
            5.3.2.10 Prey质粒与Bait质粒一对一互作验证第52-53页
    5.4 实验结果第53-61页
        5.4.1 FTPK1的原核表达及激酶检测第53-56页
            5.4.1.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3-54页
            5.4.1.2 FTPK1融合蛋白诱导表达第54-55页
            5.4.1.3 FTPK1融合蛋白纯化及透析第55页
            5.4.1.4 FTPK1融合蛋白磷酸激酶活性检测第55-56页
        5.4.2 FTPK1的亚细胞定位第56-57页
        5.4.3 酵母双杂交检测第57-61页
            5.4.3.1 诱饵载体的构建第57页
            5.4.3.2 自激活检测第57页
            5.4.3.3 筛选条件的确定第57-58页
            5.4.3.4 候选互作蛋白及LacZ染色第58页
            5.4.3.5 阳性菌落质粒的提取及菌落PCR第58-59页
            5.4.3.6 NCBI序列比对第59-60页
            5.4.3.7 X-gal活性检测第60-61页
    5.5 结果及分析第61-62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逆境因子对棘孢木霉产嗜铁素及钙调磷酸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海滨锦葵的抗涝性及盐涝互作对其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