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扭送行为的法定化研究--以驾车撞劫匪案件为视角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案例引入——张德军驾车撞劫匪案 | 第14-15页 |
1.2 审判逻辑分析 | 第15-16页 |
1.3 提出问题:扭送行为在我国刑法中的定位 | 第16-18页 |
2 扭送概述 | 第18-30页 |
2.1 扭送的涵义 | 第18-21页 |
2.1.1 扭送的字面含义 | 第18-19页 |
2.1.2 扭送的权利来源 | 第19-20页 |
2.1.3 扭送的性质 | 第20-21页 |
2.2 扭送与其他行为的区分 | 第21-24页 |
2.2.1 扭送与逮捕 | 第21页 |
2.2.2 扭送与正当防卫 | 第21-23页 |
2.2.3 扭送与自救行为 | 第23-24页 |
2.3 扭送行为的立法实践 | 第24-30页 |
2.3.1 我国关于扭送行为的立法 | 第24-26页 |
2.3.2 国外关于扭送行为的立法 | 第26-27页 |
2.3.3 我国扭送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 扭送的主体与对象 | 第30-40页 |
3.1 扭送的主体 | 第30-32页 |
3.1.1 扭送主体的范围 | 第30-31页 |
3.1.2 扭送主体的权利 | 第31-32页 |
3.1.3 扭送主体的义务 | 第32页 |
3.2 扭送的对象 | 第32-35页 |
3.2.1 扭送对象的范围 | 第32-33页 |
3.2.2 对一般违法行为人的扭送 | 第33-34页 |
3.2.3 对证据的扭送 | 第34-35页 |
3.3 扭送的目的 | 第35-40页 |
3.3.1 扭送主体的主观目的 | 第35-36页 |
3.3.2 扭送与自救行为的竞合 | 第36-38页 |
3.3.3 扭送主体的举证责任 | 第38-39页 |
3.3.4 扭送中的认识错误 | 第39-40页 |
4 扭送的限度条件 | 第40-49页 |
4.1 扭送的时间限度 | 第40-42页 |
4.1.1 抓捕阶段的时间限度 | 第40-41页 |
4.1.2 扭送阶段的时间限度 | 第41-42页 |
4.2 扭送的手段限度 | 第42-45页 |
4.2.1 扭送的暴力曲线 | 第42-43页 |
4.2.2 抓捕阶段的手段限度 | 第43-45页 |
4.2.3 扭送阶段的手段限度 | 第45页 |
4.3 扭送中正当防卫的认定 | 第45-49页 |
4.3.1 暴力曲线中的正当防卫 | 第46页 |
4.3.2 暴力扭送中被扭送人的正当防卫 | 第46-47页 |
4.3.3 暴力反抗中扭送人的正当防卫 | 第47-49页 |
5 扭送的接收与处置 | 第49-54页 |
5.1 扭送的接收程序 | 第49-51页 |
5.1.1 登记备案 | 第49-50页 |
5.1.2 合法性审查 | 第50页 |
5.1.3 责任追究 | 第50-51页 |
5.2 扭送的救济机制 | 第51-54页 |
5.2.1 合法扭送的补偿机制 | 第51-52页 |
5.2.2 错误扭送的赔偿机制 | 第52-54页 |
6 扭送的法定化思考 | 第54-57页 |
6.1 扭送入刑的必要性 | 第54-55页 |
6.2 扭送的具体条文设计 | 第55-56页 |
6.3 扭送制度的配套规范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