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4-22页 |
1.1 镉污染的现状 | 第14页 |
1.2 镉对机体的损伤 | 第14页 |
1.3 镉的肾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细胞凋亡概述 | 第15-16页 |
1.4.1 细胞凋亡与氧化应激 | 第16页 |
1.5 细胞自噬概述 | 第16-18页 |
1.5.1 自噬流 | 第16-17页 |
1.5.2 细胞自噬与氧化应激 | 第17-18页 |
1.6 氧化应激概述 | 第18-20页 |
1.6.1 镉与氧化应激 | 第18页 |
1.6.2 Nrf2/Keap-1通路的概述 | 第18-20页 |
1.7 肾损伤拮抗剂 | 第20-21页 |
1.7.1 肾脏保护剂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7.2 海藻糖性质 | 第20页 |
1.7.3 海藻糖的应用 | 第20-21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4 相关实验试剂的配置 | 第23-25页 |
2.4.1 磷酸盐平衡液(PBS)的配置 | 第23页 |
2.4.2 原代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24页 |
2.4.3 醋酸镉配制 | 第24页 |
2.4.4 海藻糖溶液配制 | 第24页 |
2.4.5 吖啶橙配制 | 第24页 |
2.4.6 DQ-BSA-Green的配制 | 第24页 |
2.4.7 电泳缓冲液的配制(10×) | 第24页 |
2.4.8 电转缓冲液的配制(10×) | 第24页 |
2.4.9 TBS缓冲液的配制(10×) | 第24页 |
2.4.10 TBST缓冲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4.11 30%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溶液(Acr/Bic)的配制 | 第24页 |
2.4.12 10%过硫酸铵溶液配制 | 第24页 |
2.4.13 10%SDS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4.14 5%脱脂奶粉配制 | 第25页 |
2.5 试验方法 | 第25-29页 |
2.5.1 鼠尾胶原的制备 | 第25页 |
2.5.2 原代SD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 | 第25页 |
2.5.3 细胞存活率检测(CCK-8) | 第25-26页 |
2.5.4 流式细胞术 | 第26页 |
2.5.5 凋亡形态学检测 | 第26-27页 |
2.5.6 丙二醛(MDA)水平测定 | 第27页 |
2.5.7 免疫荧光 | 第27页 |
2.5.8 细胞转染 | 第27-28页 |
2.5.9 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 | 第28-29页 |
2.5.10 溶酶体探针(Lyso-Tracker-Red)染色 | 第29页 |
2.5.11 吖啶橙染色 | 第29页 |
2.5.12 DQ-BSA染色 | 第29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30-51页 |
3.1 海藻糖对镉致肾上皮细胞死亡的保护效应 | 第30-31页 |
3.2 海藻糖缓解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 第31-33页 |
3.3 海藻糖对镉染毒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33-41页 |
3.3.1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标志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2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流影响 | 第35-36页 |
3.3.3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体蓄积的影响 | 第36页 |
3.3.4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5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功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6 海藻糖对镉染毒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降解功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 海藻糖缓解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 | 第41-42页 |
3.5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NRF2-KEAP1通路的影响 | 第42-45页 |
3.6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NQO1和HO-1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45-46页 |
3.7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谷胱甘肽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46-48页 |
3.8 海藻糖对镉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抗氧化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48-51页 |
4 讨论 | 第51-56页 |
4.1 细胞凋亡在海藻糖拮抗镉所致细胞死亡中的保护效应 | 第51-52页 |
4.2 细胞自噬在海藻糖拮抗镉导致细胞死亡中的保护效应 | 第52-53页 |
4.3 海藻糖通过缓解氧化应激拮抗镉致细胞死亡 | 第53-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