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动物细胞培养概述 | 第12-13页 |
1.1.1 动物细胞培养发展 | 第12页 |
1.1.2 DF-1细胞系的特性与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1.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与活性 | 第13页 |
1.2 禽白血病病毒(ALV)概述 | 第13-20页 |
1.2.1 ALV不同亚群的分类 | 第14-15页 |
1.2.2 ALV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1.2.3 ALV的流行性与致病性 | 第16-17页 |
1.2.4 ALV病毒的抑制研究 | 第17页 |
1.2.5 ALV的检测 | 第17-20页 |
1.2.5.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7-18页 |
1.2.5.2 间接免疫荧光(IFA) | 第18-19页 |
1.2.5.3 PCR方法 | 第19页 |
1.2.5.4 应用新材料检测 | 第19-20页 |
1.3 新城疫病毒(NDV)概述 | 第20-24页 |
1.3.1 NDV病原学 | 第20-21页 |
1.3.2 NDV的流行性与致病性 | 第21-22页 |
1.3.3 NDV病毒分型 | 第22页 |
1.3.4 NDV的检测 | 第22-24页 |
1.3.4.1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 第22-23页 |
1.3.4.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23页 |
1.3.4.3 荧光抗体技术(IFA) | 第23页 |
1.3.4.4 PCR方法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细胞系、病毒株 | 第2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2.2.1 DF-1细胞最适培养条件探索 | 第25-27页 |
2.2.1.1 不同培养基的影响 | 第26页 |
2.2.1.2 接种密度的影响 | 第26页 |
2.2.1.3 不同血清浓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1.4 双抗(青霉素与链霉素)浓度的影响 | 第27页 |
2.2.2 NDV和ALV-B感染DF-1细胞的病毒复制 | 第27-34页 |
2.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7-28页 |
2.2.2.2 ALV-B和NDVTCID50测定 | 第28页 |
2.2.2.3 病毒感染细胞及分组情况 | 第28-29页 |
2.2.2.4 细胞总RNA提取 | 第29页 |
2.2.2.5 cDNA合成 | 第29页 |
2.2.2.6 PCR扩增 | 第29-30页 |
2.2.2.7 目的条带的回收 | 第30-31页 |
2.2.2.8 目的基因片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31页 |
2.2.2.9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1页 |
2.2.2.10 阳性克隆细菌的筛选 | 第31页 |
2.2.2.11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2.2.2.12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32页 |
2.2.2.13 Real-timePCR检测ALV-B和NDV的相对表达量 | 第32-34页 |
3 结果 | 第34-41页 |
3.1 不同培养基的影响结果 | 第34-35页 |
3.2 接种密度的影响结果 | 第35页 |
3.3 不同血清浓度的影响结果 | 第35-36页 |
3.4 双抗(青霉素与链霉素)的影响结果 | 第36页 |
3.5 病毒TCID50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3.6 PCR扩增结果 | 第37页 |
3.7 阳性克隆细菌的筛选结果 | 第37-38页 |
3.8 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 | 第38页 |
3.9 Real-timePCR结果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