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2页 |
1.1 林可霉素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林可霉素简介及应用 | 第11页 |
1.1.2 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 | 第11-12页 |
1.1.3 林可霉素生产菌 | 第12页 |
1.2 林可霉素生物合成 | 第12-14页 |
1.2.1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 | 第13页 |
1.2.2 氨基酸部分的形成(PPL途径) | 第13页 |
1.2.3 糖部分的形成(MTL途径) | 第13-14页 |
1.2.4 PPL与MTL的缩合 | 第14页 |
1.3 链霉菌形态分化 | 第14-16页 |
1.3.1 bld级联调控(bld cascade) | 第14-16页 |
1.3.2 天空途径(sky pathway) | 第16页 |
1.3.3 whi调控 | 第16页 |
1.4 bldA调控 | 第16-21页 |
1.4.1 bldA基因的发现及其分子功能 | 第17页 |
1.4.2 bldA基因对形态分化的作用 | 第17-18页 |
1.4.3 bldA基因促进抗生素的生成 | 第18页 |
1.4.4 bldA基因的积累 | 第18-19页 |
1.4.5 AdpA主要介导bldA发挥其对形态分化的影响 | 第19-21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32页 |
2.1.1 质粒 | 第22-23页 |
2.1.2 菌株 | 第23-24页 |
2.1.3 引物 | 第24-26页 |
2.1.4 缓冲液 | 第26-27页 |
2.1.5 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27-29页 |
2.1.6 培养基 | 第29-30页 |
2.1.7 抗生素 | 第30-31页 |
2.1.8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2.2 微生物学方法 | 第32-33页 |
2.2.1 微生物培养方法 | 第32页 |
2.2.2 菌种保藏 | 第32-33页 |
2.2.3 林可霉素效价测定 | 第33页 |
2.3 遗传学方法 | 第33-35页 |
2.3.1 E.coli细胞制备 | 第33-34页 |
2.3.2 质粒转化(Ca~(2+)转化)大肠杆菌 | 第34页 |
2.3.3 链霉菌的接合转移 | 第34-35页 |
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35-42页 |
2.4.1 E.coli的质粒抽提 | 第35页 |
2.4.2 链霉菌基因组DNA的抽提 | 第35-36页 |
2.4.3 PCR | 第36页 |
2.4.4 DNA酶切 | 第36页 |
2.4.5 DNA连接(粘性末端连接) | 第36-37页 |
2.4.6 多片段无缝克隆(In-Fusion克隆技术) | 第37-38页 |
2.4.7 DNA回收 | 第38页 |
2.4.8 链霉菌RNA的抽提 | 第38页 |
2.4.9 逆转录PCR(RT-PCR) | 第38-39页 |
2.4.10 SDS-PAGE电泳 | 第39-40页 |
2.4.11 Western-Blotting | 第40-41页 |
2.4.12 蛋白浓度测定 | 第41页 |
2.4.13 SEM(扫描电镜) | 第41-42页 |
2.5 本课题所用软件及数据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72页 |
3.1 林可链霉菌bld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4页 |
3.2 bldA敲除株、回补株和过表达株的构建 | 第44-49页 |
3.2.1 bldA敲除株的构建 | 第44-47页 |
3.2.2 bldA回补株与过表达株的构建 | 第47-49页 |
3.3 bldA对林可链霉菌次级代谢的影响 | 第49-53页 |
3.3.1 bldA对林可链霉菌生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2 bldA对林可链霉菌形态分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3 bldA对林可链霉菌色素形成的影响 | 第52页 |
3.3.4 bldA对林可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bldA调控机理探查 | 第53-72页 |
3.4.1 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含TTA密码子的基因分析 | 第53-54页 |
3.4.2 lmbB2和lmbUTTA密码子置换株的构建 | 第54-59页 |
3.4.3 lmbB2和lmbUTTA密码子置换株的抗生素生产状况 | 第59-61页 |
3.4.4 lmbB2和lmbUTTA密码子置换型flag标记株的构建 | 第61-66页 |
3.4.5 bldA敲除株中TTA密码子置换型lmbB2和lmbU的表达 | 第66-7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2-76页 |
4.1 结论与分析 | 第72-73页 |
4.2 讨论 | 第73-74页 |
4.3 课题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