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高产油蛋白核小球藻60Co-γ射线诱变育种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微藻能源概述第11页
    1.2 小球藻应用价值第11-12页
    1.3 诱变育种研究概况第12-14页
        1.3.1 诱变育种简介第12页
        1.3.2 微藻诱变育种研究概况第12-13页
        1.3.3 高产油微藻筛选方法研究概况第13-14页
    1.4 微藻保种研究概况第14-15页
        1.4.1 微藻保种的意义第14页
        1.4.2 微藻保种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15-17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5.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高产油蛋白核小球藻~(60)Co-γ诱变及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第17-28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17-22页
        2.2.1 藻种和培养基第17-18页
        2.2.2 培养条件第18-19页
        2.2.3 出发藻株~(60)Co-γ诱变方法第19页
        2.2.4 ~(60)Co-γ诱变致死率第19-20页
        2.2.5 高通量筛选第20-21页
        2.2.6 DMSO加样时间和尼罗红染色时间考察第21页
        2.2.7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考察第21页
        2.2.8 DMSO浓度考察第21-2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2-27页
        2.3.1 ~(60)Co-γ射线诱变致死率第22-23页
        2.3.2 高通量筛选DMSO加样时间和尼罗红染色时间对高通量筛选结果的影响第23-24页
        2.3.3 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考察第24-25页
        2.3.4 高通量筛选三种加样体系对比第25-26页
        2.3.5 高通量筛选样板展示第26-27页
    2.4 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突变株“异养种子-光自养”培养验证第28-39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28-33页
        3.2.1 藻种和培养基第28-29页
        3.2.2 培养条件第29页
        3.2.3 藻液细胞数测定方法第29-30页
        3.2.4 藻液干重测定方法第30页
        3.2.5 藻细胞叶绿素含量测定第30-31页
        3.2.6 藻细胞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第31页
        3.2.7 藻细胞总脂含量测定方法第31页
        3.2.8 脂肪酸组成测定方法第31-32页
        3.2.9 自养藻液培养基中N含量检测方法第32页
        3.2.10 藻细胞中C、H和N等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第32-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38页
        3.3.1 “异养种子-光自养”培养过程N消耗变化规律第33-34页
        3.3.2 “异养种子-光自养”培养过程细胞数和干重变化规律第34-35页
        3.3.3 “异养种子-光自养”培养过程叶绿素变化规律第35-36页
        3.3.4 “异养种子-光自养”培养结束油脂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对比第36-37页
        3.3.5 “异养种子-光自养”培养结束油脂产率第37-38页
    3.4 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突变株“自养种子-光自养”培养验证第39-56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39-40页
        4.2.1 藻株和培养基第39页
        4.2.2 培养条件第39-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54页
        4.3.1 “自养种子-光自养”培养过程N消耗变化规律第40-41页
        4.3.2 “自养种子-光自养”培养过程细胞数和干重变化规律第41-42页
        4.3.3 “自养种子-光自养”培养过程叶绿素变化规律第42-43页
        4.3.4 “自养种子-光自养”培养过程中补氮对藻株的影响第43-49页
        4.3.5 “自养种子-光自养”培养结束油脂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对比第49-51页
        4.3.6 “自养种子-光自养”培养结束油脂产率第51-52页
        4.3.7 异养培养和自养培养结束时藻株脂肪酸组成分析第52-54页
    4.4 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突变株初步放大培养验证第56-62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56页
        5.2.1 异养种子活化第56页
        5.2.2 “异养种子-光自养”放大培养验证第5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6-61页
        5.3.1 3L鼓泡式平板反应器实验结果第56-59页
        5.3.2 15L鼓泡式平板反应器实验结果第59-61页
    5.4 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蛋白核小球藻低温冷冻保种方法的研究第62-67页
    6.1 引言第62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62-63页
        6.2.1 藻种及培养第62页
        6.2.2 保种及活化方法第62页
        6.2.3 保种方法对藻种生长影响的考察方法第62-6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3-66页
        6.3.1 各保种方式的藻细胞的细胞数随保种时间的变化第63-64页
        6.3.2 各保种方式的藻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第64-65页
        6.3.3 各保种方式的藻细胞干重、蛋白质和脂质含量对比第65-66页
    6.4 小结第66-6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7.1 结论第67-68页
    7.2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5页
已发表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可链霉菌NRRL 2936株bldA基因调控功能探究
下一篇: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