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问题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0页 |
(一)国内有关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二)国外有关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三)金融监管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0-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22-26页 |
一、监管主体客体与监管边界 | 第22-23页 |
二、金融监管文化与监管理念 | 第23-24页 |
三、金融监管目标及监管工具 | 第24页 |
四、金融监管模式与监管趋势 | 第24-25页 |
五、金融混业与监管协调机制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第26页 |
二、政府管制理论 | 第26-27页 |
三、公共利益监管理论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分析 | 第28-46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演进过程 | 第28-34页 |
一、国际金融监管初探 | 第28-32页 |
二、我国金融监管演进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 | 第34-46页 |
一、金融监管政策法规与制度 | 第34-37页 |
二、监管主体组织架构及职能 | 第37-41页 |
三、被监管对象及监管内容现状 | 第41-45页 |
四、现行监管协调机制的模式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金融监管博弈分析 | 第46-70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主体与客体间的博弈 | 第46-60页 |
一、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金融机构进入市场 | 第46-50页 |
二、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金融机构经营活动 | 第50-55页 |
三、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金融机构市场退出 | 第55-59页 |
四、不完全信息情况下金融监管动态博弈 | 第59-60页 |
第二节 金融监管主体之间的博弈 | 第60-70页 |
一、金融监管演化博弈分析 | 第60-61页 |
二、监管主体金融监管倾向于不合作策略的情况 | 第61-66页 |
三、监管主体金融监管倾向于合作策略的情况 | 第66-68页 |
四、金融监管主体演化博弈结果讨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我国金融监管问题表现及成因分析 | 第70-78页 |
第一节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表现 | 第70-75页 |
一、成本偏高与效率偏低 | 第70-73页 |
二、监管重复与监管真空 | 第73页 |
三、手段单一与监管套利 | 第73-74页 |
四、信息不畅与措施冲突 | 第74页 |
五、监管竞争与各自为政 | 第74-75页 |
第二节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75-78页 |
一、新金融业态迅速发展,制度规章未规范 | 第75-76页 |
二、监管理念演进缓慢,不适应当前金融环境 | 第76页 |
三、监管体制改革不确定性大,改革的阻力重重 | 第76-77页 |
四、金融监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监管能力有限 | 第77-78页 |
第五章 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78-82页 |
第一节 减少监管文化冲突 | 第78页 |
一、明确监管使命 | 第78页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第78页 |
第二节 提高监管方式方法 | 第78-79页 |
一、探索高效率监管手段 | 第78-79页 |
二、培养高素质监管人员 | 第79页 |
第三节 加强监管资源整合 | 第79-80页 |
一、信息共享,建设金融监管大数据平台 | 第79-80页 |
二、机构整合,建立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 第80页 |
第四节 加快监管体制改革 | 第80-82页 |
一、加快完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 | 第80-81页 |
二、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转变 | 第81-82页 |
结语 | 第82-85页 |
一、研究的结论及创新 | 第82-83页 |
二、研究的不足及限制 | 第83-84页 |
三、研究的前瞻及方向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