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潜在蒸散 | 第12页 |
1.2.2 最大可能蒸散 | 第12-13页 |
1.2.3 实际蒸散 | 第13-14页 |
1.2.4 干旱指数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9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9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19-20页 |
2.2 资料来源及处理 | 第20-22页 |
2.2.1 遥感数据 | 第20页 |
2.2.2 气象数据 | 第20-21页 |
2.2.3 农业气象数据 | 第21页 |
2.2.4 实际灾情数据 | 第21-22页 |
2.2.5 Lysimeter数据 | 第22页 |
2.2.6 土壤湿度数据 | 第22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2.3.1 三种蒸散的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2.3.1.1 Penman-Monteith公式 | 第22-23页 |
2.3.1.2 潜在蒸散 | 第23页 |
2.3.1.3 最大可能蒸散 | 第23-24页 |
(1) 利用遥感数据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最大可能蒸散 | 第23-24页 |
(2) 利用FAO-56推荐的作物系数方法计算最大可能蒸散 | 第24页 |
2.3.2 实际蒸散 | 第24-25页 |
2.3.2.1 TSEB模型 | 第24页 |
2.3.2.2 改进的蒸发比法 | 第24-25页 |
2.3.3 基于蒸散的冬小麦干旱识别指数 | 第25-26页 |
2.3.3.1 冬小麦干旱识别指数构建 | 第25页 |
2.3.3.2 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干旱灾害样本构建 | 第25页 |
2.3.3.3 正态分布的Lilliefors检验 | 第25页 |
2.3.3.4 冬小麦干旱识别指数阈值的确定 | 第25-26页 |
2.3.3.5 指数验证 | 第26页 |
2.3.4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率的冬小麦干旱识别方法 | 第26页 |
2.3.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3.5.1 变化趋势分析 | 第26页 |
2.3.5.2 反距离权重插值 | 第26-27页 |
2.3.5.3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 第27页 |
2.3.5.4 偏相关分析 | 第27页 |
2.3.5.5 干旱频率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季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特征 | 第29-39页 |
3.1 1961 -2015年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季潜在蒸散时间变化趋势 | 第29-33页 |
3.1.1 全生育期时间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3.1.2 不同发育阶段时间变化趋势 | 第30-33页 |
3.2 2000 -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生长季潜在蒸散逐日变化动态 | 第33页 |
3.3 2000 -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潜在蒸散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36页 |
3.3.1 全生育期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3.3.2 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3.4 2000 -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潜在蒸散空间分布成因分析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时空变化特征 | 第39-47页 |
4.1 冬小麦生长季叶面积指数8d变化动态 | 第39页 |
4.2 冬小麦生长季地表反照率逐日变化动态 | 第39-40页 |
4.3 冬小麦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逐日变化动态 | 第40-42页 |
4.4 冬小麦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空间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4.4.1 全生育期空间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4.4.2 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4.5 冬小麦生长季最大可能蒸散空间分布成因分析 | 第45页 |
4.6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干旱识别指数的构建 | 第47-57页 |
5.1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季实际蒸散时空变化特征 | 第47-50页 |
5.1.1 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5.1.2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季实际蒸散逐日变化动态 | 第48页 |
5.1.3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季实际蒸散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5.2 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干旱识别指数的构建 | 第50-52页 |
5.3 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干旱识别指数的验证 | 第52-53页 |
5.4 基于CDII和作物水分亏缺率的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干旱分布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5.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干旱分布特征 | 第57-67页 |
6.1 黄淮海平原2000-2013年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干旱频率 | 第57-59页 |
6.2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典型干旱年份和关键发育阶段干旱分布特征 | 第59-64页 |
6.2.1 典型干旱年份(2006-2007年)冬小麦干旱分布特征 | 第59-61页 |
6.2.2 冬小麦关键发育阶段(抽穗-乳熟期)干旱分布特征 | 第61-64页 |
6.3 小结 | 第64-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7-71页 |
7.1 结论 | 第67-68页 |
7.2 讨论 | 第68-69页 |
7.3 创新点 | 第69页 |
7.4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