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20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20-21页 |
2 协议控制下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21-31页 |
2.1 合并会计理论 | 第21-23页 |
2.1.1 所有权理论 | 第21页 |
2.1.2 主体理论 | 第21-22页 |
2.1.3 母公司理论 | 第22页 |
2.1.4 三种理论的比较 | 第22-23页 |
2.2 控制 | 第23-25页 |
2.2.1 控制标准的演变 | 第23-24页 |
2.2.2 实质性控制的内涵 | 第24-25页 |
2.3 协议控制的概念及协议控制下合并范围的界定 | 第25-31页 |
2.3.1 协议控制的概念和特征 | 第25-27页 |
2.3.2 各准则制定机构对协议控制的相关规定 | 第27-28页 |
2.3.3 协议控制下合并范围的界定 | 第28-31页 |
3 协议控制的主要类型及合并现状 | 第31-51页 |
3.1 基于有限合伙的协议控制 | 第31-37页 |
3.1.1 有限合伙的概念 | 第31-32页 |
3.1.2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模式 | 第32-34页 |
3.1.3 基于有限合伙的协议控制合并现状 | 第34-37页 |
3.2 基于一致行动人的协议控制 | 第37-41页 |
3.2.1 一致行动人的概念 | 第37-38页 |
3.2.2 基于一致行动人的协议控制运作模式 | 第38-39页 |
3.2.3 基于一致行动人的协议控制合并现状 | 第39-41页 |
3.3 基于表决权委托的协议控制 | 第41-43页 |
3.3.1 表决权委托的概念 | 第41页 |
3.3.2 基于表决权委托的协议控制运作模式 | 第41-42页 |
3.3.3 基于表决权委托的协议控制合并现状 | 第42-43页 |
3.4 基于VIE的协议控制 | 第43-49页 |
3.4.1 VIE的概念 | 第44-45页 |
3.4.2 基于VIE的协议控制运作模式 | 第45-47页 |
3.4.3 基于VIE的协议控制合并现状 | 第47-49页 |
3.5 四种协议控制模式的比较 | 第49-51页 |
4 协议控制下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 | 第51-61页 |
4.1 控制的判断依据缺乏说服力 | 第51-54页 |
4.1.1 缺乏对权力要素的综合考量 | 第51-53页 |
4.1.2 忽视可变回报的可变动性 | 第53页 |
4.1.3 对主要责任人与代理人的判断不准确 | 第53-54页 |
4.2 忽视协议控制的法律风险对合并范围的影响 | 第54-57页 |
4.2.1 协议的合法性风险制约控制的效力 | 第54-56页 |
4.2.2 违约风险影响控制的稳定性 | 第56-57页 |
4.3 协议控制的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57页 |
4.4 利用合并范围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 第57-61页 |
5 对协议控制下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建议 | 第61-67页 |
5.1 明确实质性控制的判断标准 | 第61-63页 |
5.1.1 全面评估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拥有的权力 | 第61-62页 |
5.1.2 结合组织形式与协议安排评估可变回报的可变动性 | 第62-63页 |
5.1.3 明确主要责任人与代理人的判断标准 | 第63页 |
5.2 优化协议安排和协议控制条款 | 第63-64页 |
5.3 完善协议控制下合并范围的相关信息披露 | 第64-65页 |
5.3.1 完善协议控制的信息披露 | 第64-65页 |
5.3.2 完善合并范围变更的信息披露 | 第65页 |
5.4 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合并范围的审计监督 | 第65-67页 |
6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