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硫化氢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7-32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2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1.2 结果 | 第22-25页 |
1.2.1 描述性统计 | 第22页 |
1.2.2 确定再灌注采样时间点 | 第22-23页 |
1.2.3 血清转氨酶和肝组织中GSH水平的变化 | 第23页 |
1.2.4 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23-25页 |
1.3 讨论 | 第25-31页 |
1.3.1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5-26页 |
1.3.2 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 | 第26-28页 |
1.3.3 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和采样时间点的确定 | 第28页 |
1.3.4 硫化氢供体、剂量和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28-29页 |
1.3.5 硫化氢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9-30页 |
1.3.6 硫化氢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影响 | 第30-31页 |
1.4 小结 | 第31-32页 |
二、ATP敏感性钾通道在硫化氢后处理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第32-46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3-3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2.2 结果 | 第36-41页 |
2.2.1 描述性统计 | 第36-37页 |
2.2.2 血清转氨酶的变化 | 第37页 |
2.2.3 肝组织中TNF-α和MPO的浓度 | 第37页 |
2.2.4 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37-41页 |
2.3 讨论 | 第41-45页 |
2.3.1 KATP通道的基本结构 | 第41-42页 |
2.3.2 硫化氢与KATP通道 | 第42-43页 |
2.3.3 硫化氢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TNF-α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 第43-45页 |
2.4 小结 | 第45-46页 |
三、硫氧还蛋白系统在硫化氢后处理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 第46-60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46-5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6-48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2 结果 | 第52-56页 |
3.2.1 描述性统计 | 第52页 |
3.2.2 肝组织Trx、TrxR的变化 | 第52页 |
3.2.3 Trx系统主要成员和TXNIP蛋白表达变化 | 第52-56页 |
3.3 讨论 | 第56-59页 |
3.3.1 硫氧还蛋白系统 | 第56-58页 |
3.3.2 硫氧还蛋白系统在硫化氢抗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1-62页 |
不足之处与下一步研究思路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综述 | 第73-84页 |
硫化氢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73-8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