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目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8-43页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1.2 强关联庞磁电阻锰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 强关联庞磁电阻锰氧化物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21-28页 |
1.4 锰氧化物体系中的低温输运异常 | 第28-34页 |
1.4.1 锰氧化物体系中的低温反常输运行为 | 第28-29页 |
1.4.2 强关联体系低温输运异常的机理研究 | 第29-34页 |
1.5 本工作的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 第43-54页 |
2.1 样品制备 | 第43-47页 |
2.1.1 多晶样品的制备-固相反应法 | 第43-44页 |
2.1.2 单晶生长原理与方法 | 第44-45页 |
2.1.3 薄膜样品的制备-脉冲激光沉积法 | 第45-47页 |
2.2 结构分析与表征 | 第47-49页 |
2.2.1 X 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 第47-48页 |
2.2.2 电子显微镜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2.3 电磁输运测量原理与方法 | 第49-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体系的本征不均匀性与非本征缺陷对低温反常输运的影响 | 第54-75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样品与实验 | 第54-59页 |
3.3 La_(2/3)Sr_(1/3)MnO_3单晶的人工调制微结构 | 第59-63页 |
3.4 体系的非本征缺陷与本征不均匀性对低温反常输运的影响 | 第63-71页 |
3.4.1 La_(2/3)Sr_(1/3)MnO_3体系的非本征缺陷对低温反常输运的影响 | 第63-65页 |
3.4.2 La_(2/3)Sr_(1/3)MnO_3体系的本征不均匀性对低温反常输运的影响 | 第65-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四章 应力诱导量子干涉效应的电导修正的影响 | 第75-87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样品与实验 | 第76-77页 |
4.3 应力诱导量子干涉效应的电导修正 | 第77-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第五章 B 位 Co 掺杂对 La_(2/3)Ca_(1/3)MnO_3低温反常输运的影响 | 第87-119页 |
5.1 引言 | 第87-89页 |
5.2 样品与实验 | 第89-90页 |
5.3 La_(2/3)Ca_(1/3)Mn_(1-x)CoxO_3(0≤x≤0.15)系列样品的晶体结构、电磁输运特性 | 第90-101页 |
5.3.1 La_(2/3)Ca_(1/3)Mn_(1-x)CoxO_3系列样品的粉末 X 射线衍射结果 | 第90-91页 |
5.3.2 La_(2/3)Ca_(1/3)Mn_(1-x)CoxO_3系列样品的电输运行为 | 第91-95页 |
5.3.3 La_(2/3)Ca_(1/3)Mn_(1-x)CoxO_3系列样品的磁特性 | 第95-101页 |
5.4 La_(2/3)Ca_(1/3)Mn_(1-x)CoxO_3的低温电阻极小值现象及高温顺磁区的电磁行为 | 第101-113页 |
5.4.1 系列样品低温电阻最小值现象的研究 | 第101-105页 |
5.4.2 La_(2/3)Ca_(1/3)Mn_(1-x)CoxO_3高温顺磁区电输运行为研究 | 第105-110页 |
5.4.3 La_(2/3)Ca_(1/3)Mn_(1-x)CoxO_3高温顺磁区磁特性的研究 | 第110-11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第六章 磁性纳米颗粒的远程操控技术和磁弛豫表征 | 第119-149页 |
6.1 引言 | 第119-121页 |
6.2 磁镊-对磁性纳米粒子的远程操控 | 第121-130页 |
6.2.1 理论模型与设计要求 | 第122-128页 |
6.2.2 磁性纳米颗粒的移动与力的标定 | 第128-130页 |
6.3 SQUID 磁弛豫仪 | 第130-145页 |
6.3.1 磁性纳米颗粒的磁驰豫行为 | 第130-131页 |
6.3.2 超导量子干涉仪的原理 | 第131-137页 |
6.3.3 测量系统介绍 | 第137-139页 |
6.3.4 实验所遇到的问题 | 第139-14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9-150页 |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展望 | 第150-152页 |
7.2.1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0-151页 |
7.2.2 下一步工作和展望 | 第151-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52-154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