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地铁过轨运输论文

地铁站点旅客换乘模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意义与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地铁站点分级研究第10页
        1.2.2 地铁系统与其他客运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第10-12页
        1.2.3 旅客交通方式选择研究第12-13页
        1.2.4 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第13页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5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地铁站点分类方法第16-28页
    2.1 常规站点分类方法第16-18页
    2.2 站点等级划分参数选择及量化第18-20页
        2.2.1 站点等级划分参数选择第18页
        2.2.2 站点等级划分参数量化第18-20页
    2.3 基于谱聚类的站点分类分析第20-24页
        2.3.1 谱聚类算法第20-23页
        2.3.2 基于谱聚类算法的地铁站点分类第23-24页
    2.4 站点分类实例分析第24-27页
        2.4.1 站点聚类参数提取第24-26页
        2.4.2 站点聚类结果及分析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地铁客流出行及换乘特性分析第28-47页
    3.1第28-31页
        3.1.1 SP 调查原理第28页
        3.1.2 SP 调查和 RP 调查的比较第28-29页
        3.1.3 RP 和 SP 调查设计第29-31页
    3.2 地铁客流时空分布特征第31-34页
        3.2.1 地铁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第31-33页
        3.2.2 地铁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第33-34页
    3.3 旅客进出站时间特性分析第34-35页
    3.4 西安地铁二号线客流特征分析第35-46页
        3.4.1 西安地铁二号线开通初期运行情况第35页
        3.4.2 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第35-38页
        3.4.3 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第38-40页
        3.4.4 乘客出行目的特征第40-42页
        3.4.5 进站/离站时间第42-43页
        3.4.6 进站/离站的交通方式第43-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地铁站点旅客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第47-65页
    4.1 旅客换乘心理特征第47-50页
        4.1.1 旅客出行换乘心理影响因素第47-49页
        4.1.2 旅客换乘心理特征第49-50页
    4.2 基于 RP&SP 数据的 Logit 模型第50-56页
        4.2.1 非集计模型方法第50-51页
        4.2.2 RP&SP 数据的融合模型第51-54页
        4.2.3 地铁站点旅客换乘分析模型第54-56页
    4.3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换乘方式选择模型第56-60页
        4.3.1 模型框架步骤第56-57页
        4.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需求特性识别第57-59页
        4.3.3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换乘方式识别第59-60页
        4.3.4 模型检验第60页
    4.4 实例分析第60-64页
        4.4.1 实例背景第60-61页
        4.4.2 基于数据融合的旅客换乘分析第61-62页
        4.4.3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旅客换乘分析第62-64页
        4.4.4 结果讨论第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地铁站点换乘协调分析第65-86页
    5.1 地铁站点的功能定位形态分析第65-69页
        5.1.1 交通枢纽站点第65-66页
        5.1.2 商业区站点第66-67页
        5.1.3 成熟的居住区站点第67页
        5.1.4 中心区一般站点第67-68页
        5.1.5 边缘组团一般站点第68-69页
    5.2 地铁站点换乘设施布局协调第69-72页
        5.2.1 交通枢纽站无缝换乘模式第69页
        5.2.2 商业区站集中一体化模式第69-70页
        5.2.3 居住区站自行车优先模式第70-71页
        5.2.4 一般站点因地制宜模式第71-72页
    5.3 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设施规模分析第72-78页
        5.3.1 步行换乘通道设施规模分析第72-73页
        5.3.2 常规公交换乘设施规模分析第73-76页
        5.3.3 自行车换乘设施规模分析第76-77页
        5.3.4 小汽车换乘设施规模分析第77-78页
    5.4 西安地铁二号线站点换乘协调分析第78-85页
        5.4.1 常规公交第78-82页
        5.4.2 自行车第82-83页
        5.4.3 停车场第83-84页
        5.4.4 会展中心站换乘协调第84页
        5.4.5 北客站站换乘协调第84-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1.主要研究成果第86-87页
    2.主要创新点第87页
    3.研究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荣乌高速公路黄土路基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
下一篇:废旧轮胎胶粉制备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