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乌高速公路黄土路基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黄土路基高边坡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传统分析方法 | 第9-11页 |
1.2.2 数值分析方法 | 第11页 |
1.2.3 最新理论方法 | 第11页 |
1.3 黄土路基高边坡防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黄土路基高边坡破坏的基本形式及影响因素 | 第14-26页 |
2.1 黄土的基本特征 | 第14-18页 |
2.1.1 黄土的成因和分布 | 第14页 |
2.1.2 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 第14-15页 |
2.1.3 黄土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4 黄土的节理 | 第16-17页 |
2.1.5 黄土地貌 | 第17-18页 |
2.2 黄土路基高边坡的结构特征 | 第18-21页 |
2.2.1 黄土路基高边坡的一般特征 | 第18页 |
2.2.2 黄土路基高边坡地质结构类型 | 第18-21页 |
2.3 黄土路基高边坡破坏的基本形式 | 第21-22页 |
2.3.1 冲刷 | 第21页 |
2.3.2 剥落 | 第21页 |
2.3.3 崩塌 | 第21页 |
2.3.4 滑坡 | 第21-22页 |
2.3.5 坍塌 | 第22页 |
2.3.6 错落 | 第22页 |
2.4 黄土路基高边坡破坏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4.1 自然因素 | 第22-24页 |
2.4.2 人为因素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黄土路基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26-43页 |
3.1 分析步骤及准则 | 第26-28页 |
3.1.1 分析步骤 | 第26-27页 |
3.1.2 分析判据 | 第27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2 极限平衡法 | 第28-32页 |
3.2.1 瑞典条分法 | 第28-29页 |
3.2.2 简化 Bishop 法 | 第29-32页 |
3.3 裂隙法 | 第32-38页 |
3.3.1 裂隙圆弧法 | 第32-33页 |
3.3.2 改进裂隙法 | 第33-38页 |
3.4 有限元法 | 第38-42页 |
3.4.1 有限元滑裂搜索法 | 第38-39页 |
3.4.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39-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黄土路基高边坡主要防护措施 | 第43-53页 |
4.1 主要工程防护措施 | 第43-46页 |
4.1.1 抹面和捶面防护 | 第43页 |
4.1.2 喷砂浆和喷射混凝土防护 | 第43-44页 |
4.1.3 砌石防护 | 第44-46页 |
4.1.4 柔性防护网防护 | 第46页 |
4.2 主要植物防护措施 | 第46-49页 |
4.2.1 植草防护 | 第46-47页 |
4.2.2 铺草皮防护 | 第47-48页 |
4.2.3 植树防护 | 第48-49页 |
4.2.4 客土植生植物防护 | 第49页 |
4.3 主要综合防护措施 | 第49-51页 |
4.3.1 三维网植草防护 | 第49-50页 |
4.3.2 土工格室植草防护 | 第50页 |
4.3.3 骨架植物防护 | 第50-51页 |
4.4 排水措施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荣乌高速公路黄土路基高边坡分析研究 | 第53-73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3-56页 |
5.1.1 项目概述 | 第53-54页 |
5.1.2 气象水文 | 第54页 |
5.1.3 地形地貌 | 第54页 |
5.1.4 地层岩性 | 第54页 |
5.1.5 路基高边坡分布 | 第54-56页 |
5.2 稳定性分析计算 | 第56-67页 |
5.2.1 软件介绍 | 第56-58页 |
5.2.2 高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8-63页 |
5.2.3 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3-67页 |
5.3 防护措施设计 | 第67-68页 |
5.3.1 防护措施设计原则 | 第67页 |
5.3.2 高路堤边坡防护措施 | 第67-68页 |
5.3.3 深路堑边坡防护措施 | 第68页 |
5.4 高路堤边坡优化设计 | 第68-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