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范围 | 第14-1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5-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2页 |
1.2.1 关于承诺及其可置信问题的研究 | 第19-23页 |
1.2.2 关于合同违约及其防范问题的研究 | 第23-30页 |
1.2.3 关于装备研制合同违约及其防范问题的研究 | 第30-32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框架结构 | 第32-3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3.2 分析工具 | 第33-34页 |
1.3.3 框架结构 | 第34-36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6-44页 |
1.4.1 装备、武器与武器装备 | 第36-37页 |
1.4.2 装备采办与装备采购 | 第37-39页 |
1.4.3 装备研制与装备科研 | 第39-40页 |
1.4.4 合同、契约、合约与协议 | 第40-41页 |
1.4.5 承诺、威胁及其可置信 | 第41-44页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 第44-47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44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44-47页 |
第二章 装备研制合同的特殊性及其违约 | 第47-73页 |
2.1 装备研制阶段主要工作的特殊性 | 第47-49页 |
2.1.1 方案拟定 | 第47-48页 |
2.1.2 工程研制 | 第48-49页 |
2.2 装备研制合同及其主要内容的特殊性 | 第49-56页 |
2.2.1 装备研制合同的特殊性 | 第49-53页 |
2.2.2 装备研制合同主要内容的特殊性 | 第53-56页 |
2.3 装备研制合同定价模式的特殊性 | 第56-61页 |
2.3.1 固定价格合同定价模式 | 第56-57页 |
2.3.2 成本补偿合同定价模式 | 第57-61页 |
2.4 装备研制合同实施流程的特殊性 | 第61-67页 |
2.4.1 合同定价模式的选择 | 第61-63页 |
2.4.2 合同签约对象的选择 | 第63-64页 |
2.4.3 合同的订立履行与验收 | 第64-67页 |
2.5 装备研制合同违约 | 第67-73页 |
2.5.1 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内涵 | 第67-68页 |
2.5.2 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动机 | 第68-69页 |
2.5.3 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表现 | 第69-70页 |
2.5.4 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危害 | 第70-72页 |
2.5.5 装备研制合同的违约责任 | 第72-73页 |
第三章 可置信承诺视角下的装备研制合同违约 | 第73-101页 |
3.1 可置信承诺视角下采办部门导致的违约及其理论模型 | 第73-84页 |
3.1.1 装备研制需求的确定及其对项目的影响 | 第73-75页 |
3.1.2 采办部门违约的表现及其特殊性 | 第75-77页 |
3.1.3 采办部门违约的原因 | 第77-79页 |
3.1.4 采办部门违约的理论模型 | 第79-81页 |
3.1.5 采办部门违约对承制单位履约行为的影响 | 第81-82页 |
3.1.6 对采办部门违约问题的思考 | 第82-84页 |
3.2 可置信承诺视角下承制单位导致的违约及其理论模型 | 第84-101页 |
3.2.1 采办部门监管与承制单位违约的博弈 | 第84-87页 |
3.2.2 采办部门威胁的可置信与承制单位的违约 | 第87-88页 |
3.2.3 影响采办部门威胁可置信的客观因素 | 第88-91页 |
3.2.4 影响采办部门威胁可置信的主观因素 | 第91-93页 |
3.2.5 承制单位主动违约的理论模型 | 第93-97页 |
3.2.6 承制单位被动违约的理论模型 | 第97-99页 |
3.2.7 对承制单位违约问题的思考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可置信承诺视角下的装备研制合同履约 | 第101-129页 |
4.1 装备研制合同履行中的承诺不可置信问题 | 第101-104页 |
4.1.1 装备研制合同是一种不完全合同 | 第101-102页 |
4.1.2 不完全装备研制合同导致承诺不可置信风险 | 第102-104页 |
4.2 装备研制合同履行中可置信承诺的构造 | 第104-112页 |
4.2.1 可置信承诺对装备研制合同双方交易预期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2.2 装备研制合同的承诺作用 | 第105-107页 |
4.2.3 装备研制合同履行中承诺的动态不一致问题 | 第107-110页 |
4.2.4 装备研制合同履行中承诺的动态一致性及其可置信 | 第110-112页 |
4.3 可置信承诺视角下的装备研制合同自我实施机制 | 第112-116页 |
4.3.1 契约的自我实施机制 | 第112-113页 |
4.3.2 作为可置信承诺机制的声誉 | 第113-114页 |
4.3.3 声誉在装备研制合同履行中的自我实施作用 | 第114-115页 |
4.3.4 装备研制合同自我实施机制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15-116页 |
4.4 可置信承诺视角下的装备研制合同第二方实施机制 | 第116-123页 |
4.4.1 信任缺失背景下装备研制合同履约的囚徒困境 | 第116-117页 |
4.4.2 作为可置信承诺机制的报复威胁 | 第117-118页 |
4.4.3 装备研制合同履约的重复博弈特点 | 第118-119页 |
4.4.4 基于重复博弈中报复威胁的装备研制合同第二方实施机制 | 第119-123页 |
4.4.5 装备研制合同第二方实施机制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23页 |
4.5 可置信承诺视角下的装备研制合同第三方实施机制 | 第123-129页 |
4.5.1 第三方实施对装备研制合同执行的补充作用 | 第124页 |
4.5.2 作为可置信承诺机制的装备研制合同第三方实施 | 第124-125页 |
4.5.3 不可抗力导致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第三方实施机制 | 第125-126页 |
4.5.4 市场波动导致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第三方实施机制 | 第126-128页 |
4.5.5 装备研制合同第三方实施机制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28-129页 |
第五章 外军装备研制合同管理中可置信承诺的构造 | 第129-147页 |
5.1 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作为构造可置信承诺的基础 | 第129-132页 |
5.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 第129-130页 |
5.1.2 严格执行阶段节点审定 | 第130-131页 |
5.1.3 加强项目审查监督工作 | 第131-132页 |
5.1.4 对我军依法治理和防范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启示 | 第132页 |
5.2 以健全的组织体系和顺畅的组织关系作为构造可置信承诺的保障 | 第132-136页 |
5.2.1 需求确定相关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第133页 |
5.2.2 合同签订相关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第133页 |
5.2.3 合同管理相关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第133-134页 |
5.2.4 合同审计相关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第134-135页 |
5.2.5 合同支付相关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第135页 |
5.2.6 对我军加强组织建设以防范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启示 | 第135-136页 |
5.3 以合理的制度机制和规范的工作流程作为构造可置信承诺的支撑 | 第136-143页 |
5.3.1 需求确定与审批制度 | 第136-137页 |
5.3.2 承制单位选择制度 | 第137-138页 |
5.3.3 技术成熟度评估制度 | 第138-139页 |
5.3.4 零部件采购管理制度 | 第139-140页 |
5.3.5 演示验证制度 | 第140页 |
5.3.6 成本进度控制制度 | 第140-141页 |
5.3.7 风险控制制度 | 第141-142页 |
5.3.8 合同诉讼与执法制度 | 第142-143页 |
5.3.9 对我军推进采办工作正规化以防范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启示 | 第143页 |
5.4 以过硬的能力素质和有效的采办策略作为构造可置信承诺的核心 | 第143-147页 |
5.4.1 以最佳效益理念择优选择承制单位 | 第143-144页 |
5.4.2 以人才队伍建设支撑装备建设活动 | 第144页 |
5.4.3 以软件系统辅助装备研制项目管理 | 第144-145页 |
5.4.4 以市场竞争激励承制单位诚信履约 | 第145-146页 |
5.4.5 对我军提升采办能力以防范装备研制合同违约的启示 | 第146-147页 |
第六章 基于可置信承诺的装备研制合同多元履约机制构建 | 第147-179页 |
6.1 制度互补的多元履约机制 | 第147-152页 |
6.1.1 自我实施、第二方实施与第三方实施的互补关系 | 第147-148页 |
6.1.2 制度互补视角下的装备研制合同多元履约机制 | 第148-150页 |
6.1.3 装备研制合同多元履约机制的构建 | 第150-152页 |
6.2 基于依法监管承诺可置信的第三方实施机制 | 第152-162页 |
6.2.1 完善装备研制相关法规制度并做好普法工作 | 第153-154页 |
6.2.2 明确装备研制合同各责任主体的职责 | 第154-157页 |
6.2.3 建立健全装备研制合同纠纷仲裁制度 | 第157-158页 |
6.2.4 多措并举提高对承制单位违约的处理效果 | 第158-159页 |
6.2.5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防范由于军方原因导致的违约 | 第159-160页 |
6.2.6 完善装备研制合同更改与终止程序 | 第160-162页 |
6.3 基于报复威胁可置信的第二方实施机制 | 第162-173页 |
6.3.1 建立健全需求确定和方案论证制度以减少军方决策失误 | 第163-164页 |
6.3.2 增强市场可竞争性以提高承制单位的可替代性 | 第164-166页 |
6.3.3 提高军方装备研制合同管理能力 | 第166-169页 |
6.3.4 建立健全承制单位定期报告制度 | 第169页 |
6.3.5 提高军方对分包合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 第169-172页 |
6.3.6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 第172-173页 |
6.4 基于声誉实力可置信的自我实施机制 | 第173-179页 |
6.4.1 以科学合理的建议征求书督促承制单位自我实施 | 第173-175页 |
6.4.2 择优选择承制单位以提高自我实施能力 | 第175-176页 |
6.4.3 以合同条款督促承制单位自我实施 | 第176-1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3页 |
7.1 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 第179-181页 |
7.1.1 装备研制合同是一类特殊的不完全合同 | 第179页 |
7.1.2 需求不稳定会诱导承制单位的机会主义动机 | 第179-180页 |
7.1.3 采办部门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的威胁可置信程度偏低 | 第180页 |
7.1.4 承制单位主动违约由其机会主义所致 | 第180页 |
7.1.5 承制单位被动违约由其有限理性所致 | 第180-181页 |
7.1.6 承制单位履约的关键是采办部门的可置信威胁 | 第181页 |
7.2 对开展进一步研究可能性的展望 | 第181-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7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