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9页 |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 第11-15页 |
·高速铁路桥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15-16页 |
·高速铁路大跨特殊结构桥梁特点及技术要求 | 第16-18页 |
·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性能评定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高速铁路桥梁损伤识别与性能评定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论文的工程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桥梁传感器测点优化布置 | 第23-34页 |
·桥梁健康监测传感器优化布置理论 | 第23-29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背景 | 第23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的优化准则 | 第25-27页 |
·传感器优化布置的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测点优化布置的两种常用方法 | 第29-33页 |
·测点优化布置有效独立法(EFI) | 第29-31页 |
·基于模态置信度准则(MAC)和QR分解的逐步消减法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桥梁损伤识别 | 第34-56页 |
·高速铁路桥梁基于动力测试的损伤识别 | 第34-35页 |
·高速铁路桥梁基于动力损伤指标的损伤识别理论 | 第35-49页 |
·基于频率测量的损伤指标识别 | 第35-40页 |
·基于振型的损伤指标识别 | 第40页 |
·基于模态保证准则的的损伤指标识别 | 第40-41页 |
·基于曲率模态以及应变模态的损伤指标识别 | 第41-46页 |
·基于柔度矩阵差值的损伤指标识别 | 第46页 |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指标识别 | 第46-47页 |
·基于变形-曲率的损伤指标识别 | 第47-48页 |
·基于阻尼的损指标伤识别 | 第48页 |
·基于刚度差的损伤指标识别 | 第48-49页 |
·高速铁路桥梁基于横向模态差的横向损伤识别 | 第49-55页 |
·国内外关于横向刚度限定的异同 | 第49-50页 |
·基于横向模态差的桥梁横联构件损伤识别理论 | 第50-51页 |
·基于横向模态差的桥梁横向损伤识别理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5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基于动力的多层次损伤识别及性能评定 | 第56-86页 |
·基于动力参数的多层次损伤识别及性能评定基本思想 | 第56-57页 |
·多层次损伤识别与性能评定的整体思路 | 第57-58页 |
·第一层次识别(一级识别) | 第57页 |
·第二层次识别(二级识别) | 第57-58页 |
·第三层次识别(三级识别) | 第58页 |
·多层次损伤识别识别与性能评定动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8-59页 |
·结构损伤的多层次识别与性能评定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59-81页 |
·免动力检测排查标准 | 第60-61页 |
·固有频率阈值研究 | 第61-72页 |
·结构竖向动挠度(挠跨比)限值研究 | 第72-73页 |
·结构横向刚度的限值研究 | 第73-78页 |
·桥跨结构走行性及加速度舒适度限值研究 | 第78-81页 |
·桥梁支座及墩台工作状态指标的研究 | 第81页 |
·多层次损伤识别与性能评定的流程示意图 | 第81-82页 |
·多层次性能评定的分级评价规则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结构多层次损伤识别与性能评定数值验证 | 第86-95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6-88页 |
·主桁部分代表杆件截面 | 第86页 |
·平联杆系 | 第86-87页 |
·横联杆系 | 第87-88页 |
·横肋部分 | 第88页 |
·全桥主桁模型 | 第88页 |
·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计算及相关结果提取 | 第88-91页 |
·固有频率计算 | 第88-89页 |
·部分低阶模态特征 | 第89页 |
·动静力分析相关结果 | 第89-91页 |
·提取结果输入评价系统并输出评价结论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8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95-96页 |
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