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2-13页 |
1.3 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关系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2.1 企业社会责任 | 第17-18页 |
2.2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 第18-19页 |
2.3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 | 第19页 |
2.4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 | 第19页 |
2.5 企业绩效及企业财务绩效 | 第19-21页 |
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界定 | 第21-25页 |
3.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研究 | 第21-22页 |
3.2 国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 | 第22-23页 |
3.3 内容界定 | 第23-25页 |
4 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4.1 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理论 | 第25-27页 |
4.1.1 组织合法性理论 | 第25页 |
4.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26页 |
4.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页 |
4.1.4 决策有用性理论 | 第26-27页 |
4.1.5 “三重底线”理论 | 第27页 |
4.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4.2.1 信息不对称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披露 | 第27页 |
4.2.2 信号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自愿性披露 | 第27-28页 |
4.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关系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4.3.1 社会影响假说 | 第28页 |
4.3.2 权衡假说 | 第28页 |
4.3.3 资金提供假说 | 第28页 |
4.3.4 管理者机会主义假说 | 第28页 |
4.3.5 协同效应假说 | 第28-29页 |
5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评价 | 第29-32页 |
5.1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计量方法 | 第29-30页 |
5.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计量指标及评价对象 | 第30页 |
5.3 指标赋值 | 第30-32页 |
6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 | 第32-44页 |
6.1 提出假设 | 第32页 |
6.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6.3 变量设计 | 第33-40页 |
6.3.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 | 第33-37页 |
6.3.2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变量 | 第37-39页 |
6.3.3 控制变量 | 第39-40页 |
6.4 实证研究 | 第40-44页 |
6.4.1 变量相关性检验 | 第40-41页 |
6.4.2 回归检验 | 第41-44页 |
6.4.2.1 建立模型 | 第41页 |
6.4.2.2 回归分析结果 | 第41-44页 |
7 研究结果、政策建议以及研究局限 | 第44-48页 |
7.1 研究结果 | 第44-45页 |
7.1.1 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高速增长 | 第44页 |
7.1.2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低 | 第44-45页 |
7.1.3 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动因是强制披露 | 第45页 |
7.1.4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对企业财务绩效存在积极影响36 | 第4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45-46页 |
7.2.1 企业应提高其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水平 | 第45-46页 |
7.2.2 经济管理部门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指引 | 第46页 |
7.2.3 经济管理部门倡导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 第46页 |
7.3 研究局限性 | 第46-48页 |
7.3.1 样本量的局限性 | 第46页 |
7.3.2 控制变量选择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7.3.3 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界定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