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三、写作思路及篇章结构 | 第9-12页 |
第一章 商业标识的概念及基本类别 | 第12-20页 |
第一节 商业标识的内涵 | 第12-15页 |
一、标识与标志的词源考究 | 第12-13页 |
二、商业标识在国际法上的渊源 | 第13页 |
三、商业标识的定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商业标识的外延 | 第15-19页 |
一、商标 | 第15-16页 |
二、商号 | 第16-17页 |
三、域名 | 第17-18页 |
四、地理标志 | 第18页 |
五、商业外观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商业标识权及其权利冲突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商业标识权的界定 | 第20-23页 |
一、商业标识权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商业标识权的特征 | 第21-22页 |
三、商业标识权的种类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商业标识权利之间的冲突 | 第23-27页 |
一、不同商业标识之间的权利冲突 | 第24-26页 |
二、相同商业标识之间的权利冲突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商业标识法律保护现状 | 第28-32页 |
第一节 外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现状 | 第28-30页 |
一、美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现状 | 第28页 |
二、德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现状 | 第28-29页 |
三、日本商业标识法律保护现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现状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化之理论与现实基础 | 第32-38页 |
第一节 我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化之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一、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化中的法律理性 | 第32-33页 |
二、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化中的社会秩序 | 第33页 |
三、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化中的公平观念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化之现实基础 | 第34-36页 |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34-35页 |
二、夯实的立法基础 | 第35页 |
三、全球化带来的立法机遇 | 第35-36页 |
四、商业标识理念的进步与转变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的模式以及我国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国际通行的商业标识立法体系的模式 | 第38-41页 |
一、知识产权法典模式 | 第38页 |
二、商业标识立法模式 | 第38-39页 |
三、商标法模式 | 第39-40页 |
四、商标法基础上的扩充模式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商业标识法律保护体系化的模式选择 | 第41-45页 |
一、在立法技术上的考量 | 第41-42页 |
二、在价值取向上的考量 | 第42-44页 |
三、我国商业标识法律体系化保护模式定位研究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