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0 引言 | 第12-24页 |
0.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4-21页 |
0.2.1 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0.2.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0.2.3 研究述评 | 第21页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0.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0.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3页 |
0.4.2 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1.1.1 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 | 第24页 |
1.1.2 就业结构的概念界定 | 第24页 |
1.1.3 能源消费结构的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1.1.4 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的概念界定 | 第25页 |
1.2 钱纳里-塞尔奎因的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1.3 以“资源诅咒”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2 广东省就业-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发展现状评价 | 第31-44页 |
2.1 就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40页 |
2.1.1 就业与经济发展的总量状况 | 第31-33页 |
2.1.2 就业的产业分布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40页 |
2.2 能源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2.2.1 能源消费总量现状 | 第41-42页 |
2.2.2 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 | 第42-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广东省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6页 |
3.1 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3.1.1 就业弹性分析 | 第44-47页 |
3.1.2 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47-50页 |
3.2 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5页 |
3.2.1 能源消费系数分析 | 第50-52页 |
3.2.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 第52-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广东省就业-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63页 |
4.1 指标的选取 | 第56页 |
4.2 ADF 平稳性检验 | 第56-58页 |
4.3 协整性检验 | 第58-59页 |
4.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59-62页 |
4.4.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理论基础 | 第59-60页 |
4.4.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步骤 | 第60-61页 |
4.4.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与评价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能源消费效率约束下广东省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实证分析 | 第63-81页 |
5.1 能源、就业和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 | 第63-69页 |
5.1.1 指标体系的选择 | 第63-64页 |
5.1.2 灰色关联模型的构建 | 第64-65页 |
5.1.3 关联度矩阵γ的界定 | 第65页 |
5.1.4 灰色关联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65-69页 |
5.2 能源、就业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 | 第69-80页 |
5.2.1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与计算 | 第69-78页 |
5.2.2 能源、就业与产业结构综合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 | 第78-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提高就业-产业结构协调度的政策建议 | 第81-88页 |
6.1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先导带动就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 第81-84页 |
6.1.1 重视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提高绿色 GDP 增速 | 第82-83页 |
6.1.2 突出区域经济特色,优化产业内结构层次 | 第83-84页 |
6.2 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为基本点提高就业-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 第84-86页 |
6.2.1 提高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协调化石能源采储比例 | 第84-85页 |
6.2.2 加大新能源研发力度,加快新能源产业化进程 | 第85-86页 |
6.3 以调整就业结构为重心促进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 | 第86-88页 |
6.3.1 统筹劳动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 第86页 |
6.3.2 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加快城市化进程 | 第86-87页 |
6.3.3 构建全面覆盖的就业保障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化机制 | 第87-8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8-8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